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中,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丑,大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改)

(注)①制:地名,又名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氾水镇西。②佗:同“他”。③大:同“太”。④雉:古代度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D.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即郑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参,为数词,在文中指三分。“不过参国之一”即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C.乘,古代指兵车。一乘包括一车六马。
D.辛丑,在文中指辛丑日。古人将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出生时倒着出生,令其母姜氏受到惊吓,因此姜氏不喜欢他。
B.共叔段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他打开城门。
C.共叔段得到封地京后,又将西鄙、北鄙等收归自己,更是把邑地扩张到廪延,最后自取灭亡。
D.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共叔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5:4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含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仍然   以烦执事 敢:冒昧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且于楚也 晋函陵,秦军氾南
B.若亡郑而有于君 朝济而设版焉
C.邻之,君之薄也 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因人之力而之  阙秦以晋,惟君图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陪邻
B.今急求子 因人之力敝之
C.子亦有不利    朝济而夕设版
D.君知难也 吾还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爵位名称。古代诸侯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诸侯谦称。诸侯死后一律称“公”。
C.《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正是这时,烛之武放弃不满,不顾个人安危,去见秦伯,这表现他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善于辞令。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赋有智慧。秦、晋两国友好,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但晋对秦却严加防范,且有侵略之心。烛之武巧妙利用了这微妙的关系。
D.烛之武保全了郑国。烛之武的劝说,使秦晋联盟顷刻瓦解,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不仅如此,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这令晋国不得不退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是
A.若郑而有益于君 既东
B.樊於期乃曰    皆白衣冠以送之
C.越国以鄙 是寡人之
D.缒而出 封之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由尊到卑设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不同,在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方面的待遇也不同。
B.卿,可指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也可用来表对人的尊敬,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
C.古时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演奏时声调激愤慷慨。
D.“陛”原指宫殿的台阶,“陛下”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成为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对帝王的敬称。
【小题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诀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 (军队)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C.何之有 (厌倦)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C.氾南,氾水的南面。古代常以山水来表述地理方位,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晋国是侯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侯秦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化解危机。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秦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又三,日必待之。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五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B.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C.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D.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卿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指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又指十岁为一旬。本文是指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但是,佚之狐和烛之文都反对奖赏烛之武,都认为自己有功,应当受到奖赏。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觉得这次郑国能脱离困境,他举荐有功,应该受赏。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对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