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第一则《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二则《疑似》选自《吕氏春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2)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B.(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C.(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D.(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的“缒”指用绳子绑着人由下往上拉,表示上吊。
B.“君之所知也”中的“知”与“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同义。
C.“邻之厚,君之薄”的“厚、薄”与“扶而道苦之”中的“苦”用法一致。
D.“昔也往责于东邑”中的“责”是责怪之意,“共其乏困”中的“共”是通假字,通“供”。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伯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C.第二则:老人在酒醒后,认为儿子在路上折磨他,于是责骂儿子。儿子向他叫冤,说自己那天只是去讨债,根本没有做出这样的事。
D.第二则“黎丘丈人”用于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2)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11:0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拔剑,剑长,操其  室:剑鞘
D.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 与:结交
【小题2】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东蛮和南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键,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日:“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
注①校:较量、对抗。 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B.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C.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D.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古代称兵车,四马车为一乘。“有马二十乘”说的是有马20匹。
C.“诸侯”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
D.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成语“退避三舍”就出自本文,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一住五年,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既显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也说明他胸无大志。
B.重耳面对楚王送他回国所开出的条件,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妻子,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自我拘囚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为他后来成为霸主作了铺垫。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盍蚤自贰焉?
(2)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寡人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是多么的讨厌啊。
C.君之所知也——所知”指的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只答应秦国占据焦、瑕两地。
D.焉用亡郑以陪邻—_陪邻”的意思是来给邻邦(指晋国)增加土地。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本文出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外,首尾几个段落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