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3 11:3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正卿,亡不越,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  ②溜:屋檐。  ③宣子:即赵盾。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观其丸也 辟:通“避”,躲避
B.使鉏麑之 贼:偷窃,盗窃
C.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厚敛雕墙     示于朝
B.谏不入   过能改
C.虽猛何为   正卿
D.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恶名。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的文句断句。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4】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
《左传》
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②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③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④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⑤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患之,使锄(chú)麑(ní)贼之   贼:刺杀
B.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急骤,强烈的意思。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纳,指被接纳。
D.秋九月,晋候钦赵盾酒…… 饮:给……喝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
B.明搏而杀之。坐而假寐。
C.使妇载以过朝。遂扶遂扶以下。
D.其右提弥明知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小题3】下列内容可以反映赵盾是“古之良大夫”项是(  )
(1)盛服将朝 (2)宣子骤谏 (3)见灵辄饿,问其病  (4)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A.(1)(2)(3)B.(2)(3)(4)
C.(1)(2)(3)(4)D.(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