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亦有不焉  利:好处
B.是寡人之也  过:过错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亡郑而有益于君
D.敢以烦执事
【小题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
A.且贰于楚也
B.既东封郑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晋军函陵
【小题4】古文翻译。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8 08:3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封洫:田界。④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⑤舆人: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用春秋笔法,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B.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宣、灵都是褒谥,厉、庄、炀都是恶谥。
C.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按照古代的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用“字”。
D.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经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聘于晋 聘:访问,出使
B.以戒不虞者也 虞:欺骗
C.所以共币帛 币:财物
D.龟足以宪臧否 臧:善,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   ②苟以天下之大
B.①楚之所宝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
C.①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珠足以御火灾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将佩玉弄得发出响声接见王孙圉,并且询问楚国白珩的情况,意在炫耀自己和晋国的富有,这是将财物视作宝物的庸俗观念。
B.观射父擅长外交辞令,出使诸侯不辱使命,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这样的外交人才在王孙圉看来才是“楚之所宝也”。
C.王孙圉说楚国物产丰富,但只用作战略防御物资,以及与诸侯国交往的礼物;这些物产有利于维护、增加楚国利益,而非炫耀国力。
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左传•隐公四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伯段于鄢 克:攻克,打败
B.遂之    恶:险恶
C.北鄙于己 贰:从属二主
D.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率领
【小题2】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
B.《左传》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C.《左传》和《公羊传》、《谷(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D.《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因庄公出生时难产被吓着了,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企图篡位,但最终共叔段偷袭的计谋没有成功。
B.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以制邑是个险要之地而拒绝了她,后来封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C.共叔段实力不断扩大,祭仲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祸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
D.共叔段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但最后没能成功,共叔段逃到共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何之有  (2)秦伯
A.(1)满足  (2)劝说B.(1)讨厌  (2)劝说
C.(1)满足  (2)高兴D.(1)讨厌  (2)高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不物喜”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B.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乱易整,不武
【小题3】对烛之武劝秦伯撤兵的理由,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1)秦、晋两个国家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了,早有准备了,不一定能战胜。
(2)郑国离秦太远,消灭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力量,而秦国力量反而被削弱了。
(3)如留下郑国做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可以从郑国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4)秦国曾受到过晋国的赏赐,得到了它的焦、瑕二邑,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
A.(1)(2)(3)
B.(2)(3)(4)
C.(2)(3)
D.(1)(4)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