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封洫:田界。④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⑤舆人: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用春秋笔法,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B.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宣、灵都是褒谥,厉、庄、炀都是恶谥。
C.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按照古代的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用“字”。
D.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经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7 07:4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军队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唯君之 图:考虑D.秦伯,与郑人盟    说:高兴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
C.若不阙秦,将取之 焉:哪里
D.吾还也  其:还是
【小题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小题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__。选文中的“行李”是指__,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__”,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若听茶声然
C.且贰于楚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里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时,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兵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①,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如晋,告赵孟,赵孟谋于诸大夫,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晋人许之。如楚,楚亦许之。如齐,齐人难之,陈文子曰:“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秋七月戊寅,左师向戌至。是夜也,赵孟及子皙②盟,以齐言。庚辰,子木至自陈。以藩为军,晋、楚各处其偏。
伯夙谓赵孟曰:“楚氛甚恶,惧难。”赵孟曰:“吾左还,入于宋,若我何?”辛巳,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伯州犁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
赵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单③毙其死。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僣④济之。必莫之与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则夫能致死,与宋致死,虽倍楚可也。子何惧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诸侯,而称兵以害我,吾用多矣,非所患也。”
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书先晋,晋有信也。
乙酉,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选自《左传》,有删减)
【注】①赵文子:即赵孟,晋国的正卿。②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③单:通“殚”,尽。④僣:奸诈狡猾。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     弭:消除
B.则固携吾民矣  携:带领
C.虽倍楚可也    倍:加倍
D.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 狎:交替
【小题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之族。
B.折俎:古代祭祀、宴会时,将牲畜肢解然后置于俎上,供神灵、宾客享用。其中“俎”是指盛放牺牲的礼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也是这个意思。
C.戊寅: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此处是指中国干支历法中的戊寅日。
D.《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为孔子编纂的《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文中“书先晋”的“书”就是指《春秋》。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晋、楚、齐、秦响应“弭兵”的原因主要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这也就决定了这次会盟不仅能达到“为名”的目的,而且能真正起到“弭兵”的作用。
B.会盟时,“楚人衷甲”就表现出楚国的戒备心理和勃勃野心,对于这种做法,楚国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伯州犁和子木的争执就反映了这一分歧。
C.晋、楚争先盟誓,各有说辞。叔向劝赵孟应以大局为重,致力于德行,让楚人先盟誓。史书在记录这件事时,把晋国写在了前面,以表明晋国有信用。
D.文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弭兵”而举行的一次会盟,描写了晋、楚之间互争盟主的勾心斗角。全文以写对话见长,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小题4】翻译。
(1)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