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 军:驻扎,驻军
B.缒而出 夜:在夜里
C.越国以远    鄙:边邑
D.人之力 因:依靠
【小题2】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国别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国曾经给予晋国恩惠,晋国也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晋国最后却没有履行诺言,因为晋国国力比秦国强。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8 08: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勾践灭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其父母昆弟而誓之   致:走到
B.将帅二三十子夫妇以   蕃:从事农业生产
C.当室者死,三年其政   释:免除
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     食: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A.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B.以暴露百姓之骨中原   南至句无,北至于御儿
C.将帅二三子夫妇蕃     将名者告,公令医守之
D.达士,洁其居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小题3】下列各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勾践说于国人曰
勾践劝勉越国百姓说
B.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
于是勾践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就去祝贺
C.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然后勾践降低自己的身份待奉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夫差的仆隶,用自己的身体做夫差的马
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
越国年轻人外出游玩,勾践没有不给他们吃的,没有不给他们喝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也 (_________) (2)虞、虢之谓也(_______)
【小题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何哉 大石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也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吾从而
D.则聚而笑之 桴止
【小题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小题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小题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既,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之 惠:得到恩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
B.武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利郑也
C.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是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十岁为一旬;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本文是指后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佚之狐言郑伯曰 冰,水为之,而寒
B.夫晋,何厌有 内无应门五尺
C.因人之力敝之 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D.吾 还也    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个强国进攻郑国,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为下文说 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
C.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 助郑防晋。
D.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此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 撤军。
【小题5】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