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5 12:4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下列小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六。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岁辞章 善:擅长。
B.勃往觐 省:探望、问候。
C.勃至入 谒:拜见。
D.僚吏之 疾:妒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王通诸孙也 ②慨然思诸葛
B.①实迷途未远 ②勃尽得
C.①夸盛事 ②又虢州多药草
D.①心织衣 ②顷刻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小题5】翻译课内文言句子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李端,赵州人,嘉祐之侄也少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意况清虚,酷慕禅侣。大历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以清赢多病,辞官,居终南山草堂寺。未几,起为杭州司马。牒诉敲扑,心甚厌之。买田园在虎丘下。为耽深癖,泉石少幽,移家来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弹琴读《易》,登高望远,神意泊然。初无宦情,怀箕、颍之志①。尝曰:“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友人畅当以禅门见导,余心知必是,未得其门。”诗更高雅,于才子中,名响铮铮。与处士京兆柳中庸、大理评事张芬友善唱酬。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暧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曰:“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主甚喜,一座赏叹。钱起日:“此必端宿制,请以起姓为韵。”端立献一章日:“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愿脱长裾逐少年。”作者惊伏。主厚赐金帛,终身以荣。其工捷类此。集三卷,今传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端》)
(二)
端,赵州人。始,郭暧尚升平公主,主贤明有才思,尤招纳士,故端等多从暧游。暧尝进官,大集客,端赋诗最工,钱起日:“素为之,请赋起姓。”端立献一章,又工于前,客乃服,主赐帛百。后移疾江南,终杭州司马。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列传下》)
(注)①箕、颍:即箕山和颍水。相传尧时,贤者许由曾隐居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后因以“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暖/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B.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暖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C.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暧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D.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暖/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进士及第,隋唐指考中进士,明清指殿试的前三名。
B.自号,指古人除了名、字之外另起的自称,以彰显自己的情志,文中的“衡岳幽人”即表现了主人公的隐逸之情。
C.宿制,即现在的“宿构”,指预先创作好的诗文等作品,与即兴作诗(文)相对。文中指前一晚创作好的诗歌。
D.移疾,义同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与《唐才子传》中“以清赢多病,辞官”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端居于名山,追求清净虚无。他跟随皎然读书,仰慕僧侣。尽管后来被授予校书郎,但他辞官后住在终南山草堂寺,此二事可见佛、道思想对其影响之深。
B.李端隐居田园,慕幽之情颇深。他被起用后,因不喜为官之事,在虎丘山下购买田园,因觉此地不够幽深,故移家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在此弹琴读书。
C.李端少尚修仙,后受引导学禅。他初无做官之意,心怀隐逸之志,崇尚修仙,却未能前去;后朋友畅当以佛学引导,知人生追求必然如此,苦于不得法门。
D.李端诗调高雅,才思敏捷出众。他和柳中庸、张芬交往密切,常唱和。《唐才子传》和《新唐书》均提到李端依钱起要求,以姓作诗立就一事,可见其诗才之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起为杭州司马。牒诉敲扑,心甚厌之。
(2)作者惊伏。主厚赐金帛,终身以荣。其工捷类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中吕)满庭芳 
京口感怀
汤舜民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
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
(注)①元末明初戏曲家,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②京口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海,其地称海门。③铁瓮城,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
【小题1】以下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由花柳到屋舍再到坟墓,以白描手法展现出一派满目疮痍、颓败凄凉的景象,语言清丽凝练,生动形象。
B.“海门”一句将前三句作一收缩,语势为之顿挫,“天堑还依旧”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寄寓作者的无限感慨。
C.“铁瓮城”一联对仗工整,是对“天堑”的进一步描述,意境雄浑,音节响亮。“横刺”状其开阔,“高镇”显其雄峙。
D.最后三句以江上晚景作结,时光无情而夕阳有意,仍在痴心等候。作者登船眺望对岸一片灯火中的扬州城,吟咏感怀。
E. 本曲末尾“扬州灯火”与篇首“摧垣废屋”“新冢荒丘”,前后情境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复杂而微妙的心境,耐人寻味。
【小题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及抒情手法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