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骓不兮可奈何 逝:奔驰
B.项王军垓下 壁:墙壁
C.愿为诸君战 快:痛快
D.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
【小题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
B.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
C.项王则
D.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期山东为三处
C.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时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4 10: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项王按剑而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B.刑人如恐不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称王D.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拔剑切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
B.①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②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为虏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樊哙覆其盾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B.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良曰:“长臣。”D.因击沛公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5】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貕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 ①晏驾: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宫,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让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孰与君少长?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7)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者?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小题1】下面是《古文关键》中所载宋代吕祖谦对上文的评点。用“/”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要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B.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C.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D.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贵”,早期白话文中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B.用张良的字“子房”指称张良是敬称,类似的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指称项羽姓名“项籍”。
C.孺子,指小孩子。“孺子可教”意指年轻人有本事,可以把本事传给他。“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中的“徐穉”字“孺子”。
D.“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认为这是逞匹未一时之勇。
B.苏轼认为张良年轻时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后来才变得深谋远虑,真豪杰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司马迁原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后知道张良材貌像妇人女子,才明白了张良貌似柔弱而韬晦,终成大业的原因。
D.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导致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
(2)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3)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B.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C.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D.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也可以指有力量的勇士。
B.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
C.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人认不出他。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因表现胸襟气度,博取贤名而饶恕了他。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小题4】请翻译下列句子。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kūn)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今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多辩,数使诸侯   数:屡次
B.诸侯振惊     振:通“震”,震动
C.冠缨索绝     绝:断,断绝
D.先生少之乎   少:缺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淳于髡说之以隐曰/以逞寡君之志
B.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驱而之齐
C.故曰酒极则乱/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D.乃罢长夜之饮/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淳于髡)身高不到七尺,常常与人争论
B.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齐威王)喜好彻夜宴饮,陶醉于逸乐之中很难医治
C.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齐威王)赏赐一个人,讨伐一个人,发兵御敌
D.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酒呢
【小题4】第三段中写淳于髡“仰天大笑”,请结合上下文,分条说明淳于髡如此大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