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①苏轼因与掌权者政见不合,出京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此词作于席上。②出自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句子“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④出自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用典,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B.上阕中的“李白”“江东”是词人自喻,而“草堂”是他喻,是指扬州席上的主人。
C.“珠帘”句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巧妙点出扬州的繁华。
D.“花开又花谢”象征时光流逝,突出离别之久;“几千重”夸说离恨之深,化抽象为具体。
E.全词叙写了相忆、相聚、叙旧等丰富的内容,几处化用前人的诗语,感情深婉真挚。
【小题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耳。时浓雾半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后:予越其右,雾出于左。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二)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岀,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缺者如,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①馀甘:橄榄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耳 抗:抗拒
B.时浓雾半半止 作:兴起
C.热甚,其源可以熟物    殆:大概
D.断者为沼,涸者为坳:地面低洼处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迤者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     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
B.予越其右,雾出于左    与一生彘肩
C.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孰能讥之乎
D.予至其前,则雾徙后    唐浮图慧囊始舍其址
【小题3】下列文中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簪指簪子,束发的饰物,玦,多呈圆环形而有缺口,因“玦”与“决”同音,故古人常以玉玦寓决绝之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古代的数量词还有“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作“微”;“忽微”指极细微之事。
C.二鼓,即二更的意思,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二鼓相当于现在23点至凌晨1点,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是同一时辰。
D.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可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纨绔、罗绮等,如《望海潮》中有“户盈罗绮”。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B.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C.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D.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小题5】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徐霞客的游览顺序是峡谷小路到天都峰再到莲花峰,下山时从峡谷中经过栈道回到文殊院。
B.语段二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王质的游览顺序是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D.语段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峰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2)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3)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太夫人,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B.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C.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D.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父亲,多指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相对,“妣”多指去世的母亲。
B.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左传》,称为“前四史”。
C.丁忧:遭逢丧事。多指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时,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指退休。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张方平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
B.张方平写出了《平戎十策》,书中认为我军分兵而守,敌军集中兵力,所以我军常常以寡击众,最终大败。
C.张方平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
退休,死后谥号为文定。
D.苏轼认为,张方平的文章与孔融、诸葛亮两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为张方平感到遗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同类题5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日:“人定者胜天, 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面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族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日:“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样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贵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鸣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不可必乎 必:肯定,确定
B.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明白,清楚
C.阜恤厥德 皇:同“遑”,闲暇
D.鸣呼休哉 休:停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所见所闻考之 徒吾两人在也
B.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时   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C.何子孙之多贤也 翼若垂天之云
D.王氏之福未艾也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B.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C.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D.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盗路,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大盗,从卒九干,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被认为是极恶。此泛指坏人。”
B.谥号产生于西周早期, 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用以褒贬普恶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文中“太祖”“太宗”即是谧号。
C.契,即契券,古代用来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用竹木制成,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D.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练,内容简短,构思精巧,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文章借其德厚施福延及子孙表达了善恶有报的天命观,表达了种槐种德、惩恶扬善的意愿。
B.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荫,做了宰相。
C.为了进-步突出晋国王公的勋业,作者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门功名富贵正面映衬,而以“吾侪小人”反面映衬。
D.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宜扬“仁厚忠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面不改者,其天定也。
②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