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B.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C.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张的基础。
C.乘,此处是指兵车,古代称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此处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B.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选自苏洵《六国论》)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2 11:1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其一二 志:记住、记得
B.然后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    兼:并列、并行
D.未有不为者    病:问题、毛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复遗诸子     夫夷近,则游者众
B.仁者见之以为仁 请事语矣
C.学于古训,有获  度我至军中,公
D.汝以予为多学识之者欤   坐假寐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如果他们)能接受这些书并践行(书中道理),我的后代们就差不多(很好了)
B.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我们(农民)并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只是能滋养它们而且不伤害它们的本性罢了
C.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喜好仁德却不好好学习,他就容易被蒙蔽而且会变愚蠢
D.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
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小题4】文中子路认为不必读书,而孔子与其意见不同,请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各自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相与为金石交。及存宝得罪,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或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B.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C.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D.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所友其秀杰 此亦飞之
B.妻子不免寒饿   视无可置者
C.既见,握手泣   贱妾留空房,见常日稀
D.有蛮隶窃其橐装逃 余与四人拥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为气任侠,年少时多力尚武,遂投笔从戎,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
B.巢谷守信尚义,既能够不负朋友临终所托,又能不顾年迈徒步万里访友。
C.巢谷不从俗流,做事特立独行,不在意世俗眼光评价,知不可为而为之。
D.巢谷行事有古风,苏辙为他立传,同时也从侧面批判了趋炎附势的世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官,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苏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__
(2)而风何焉___________
(3)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日___________
【小题3】选出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西望武昌诸山”中的“西”不相同的一项( )
A.骊山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B.其折廷争(《“殿上虎”刘世安》)
C.又令马饭仆(《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项脊轩志》)
【小题4】选出句式与“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相同的一项( )
A.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李林甫口蜜腹剑》)
B.诚然,卿不朕欺(《宋濂不隐真情》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论四知》)
D.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宮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小题6】概述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末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加点字词
(1)南北百里,东西一______________
(2)而风何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日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览观江流之胜”相同的一项是
A.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B.比去,以手阖门
C.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D.以子之道,移之官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快哉此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故不我若也
C.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D.村中少年好事者
【小题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一句中“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
B.非有能硕茂之也
C.冈陵起伏,草木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