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小题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4 06: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更:更鼓。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D.“知他诉愁到晓,碎味浓、多少蛩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灯前那女人边捣衣边诉说愁苦的琐琐碎碎,咕咕哝哝的声音比作无边括噪的蛩声,足见词人内心烦躁。
【小题2】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贺新郎
宋·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不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 铗,剑。《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腮”。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鱼吃。②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 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想雁信家山何处?”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却不知家在何处。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更令人生出万千感慨。
D.“万里西风吹客鬓”三句写的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其中“把菱花(镜)”“自笑”表现了词人孤独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E. 下片首句“男儿事业无凭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揭示了自己功名事业毫无着落的原因,又引出了对当年放浪形骸的回忆。
【小题2】请联系全词内容,从形象刻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片画线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