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 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遇赦,回到江陵。当时杜甫远在北方,尚不知李白已遇赦放还,忧思深重,写了两首记梦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游子”指李白。见浮云而思游子,是常见的诗家语,李白就写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
B.诗中描写了作者与李白梦中相见的情景,从外貌、动作、心理等多个侧面刻画了李白形象,暗示了李白处境之险恶。
C.长安权贵满城,只有李白独自憔悴。纵使他恃才傲物,也不应责罚如此苛严。作者为李白的际遇发出深深的叹息。
D.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对李白的崇高评价,所蕴含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身世之叹。
【小题2】诗中“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在写法上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5 05:0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小题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 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1)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中用到《庄子》中有关典故委婉讽喻郑十八是像樗栎那样无用的散木一般无用之人。
B.首联不仅刻画了郑虔的外貌形象,又通过其形象特点表现了郑虔的为人品质。
C.颔联“万里”二字极写郑虔被贬之远,“垂死”呼应首句“鬓成丝”写出郑虔已至暮年。
D.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虔的一片真情厚意。
E. 本诗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后照应,衔接紧凑。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而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紧承颔联的“垂死”而来。
【小题2】前人评此诗“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