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我曰(________)    ②沛公奉酒为寿(__________)③项伯(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沛公(________________) ②亡去不义(________________)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________)    ④不如也(________________)
⑤秦时臣游(________________) ⑥旦日不可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
⑦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________) ⑧且为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小题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⑶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⑷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⑹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秦地可尽王也( )
⑺乃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小题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小题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小题7】翻译下列句子。
①具告以事  译文:
②为之奈何  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5 06: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予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竖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注)①脩絜:高尚纯洁。②守城;当依《汉书·张冯汲郑传》作“守成”,保护已成的事业。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B.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C.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D.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纳贡赋与服役。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D.燕见,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可指公余会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假传圣旨,被贬为荥阳令。河南郡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百姓受灾严重,汲黯未经请示,就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了郡中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B.汲黯性格倨傲,注重志气节操。他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会当面顶撞别人,并多次触犯皇帝的面子直言劝谏,还与同是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的官员交好。
C.皇上赏识汲黯,对他格外礼遇。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曾专门征召他任中大夫,即使汲黯生病请假将满三个月,武帝也多次恩准他在家休假养病。
D.汲黯严正刚直,皇上也很敬畏。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没有戴帽子,适逢汲黯启奏公事,皇上就赶忙躲避到武帐中,让近侍代为批准汲黯的奏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僻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奉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岛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殉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B.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C.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D.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卿是古代官阶名,爵位名,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常为侯补职位。
B.三晋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故史称三晋。
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地连南北,他们联合便称合纵,西抗秦国。合从在文中泛指联合。
D.战国时期,各大国设有“相国”“相邦”或“丞相”,后称宰相,为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的先辈乐羊,他曾带兵为魂文侯攻取中山,魏文侯把灵寿封赏给他。后来中山复国,乐毅又替赵武灵王带兵征战,灭了中山。
B.燕昭王因子之之乱被齐大败,一直想报复齐国,但力量太弱,便礼遇郭隗以招贤纳士。这时乐毅为魏出使燕国,燕王赏识其才,便留下他封臣。
C.燕昭王向乐毅询问攻齐的计策,乐毅审时度势,提出联合赵、楚、魏的主张,并亲自出使赵国。诸侯国都恶齐的骄横强暴,于是达成联盟攻齐,大败齐国。
D.齐湣王败逃,在其他诸侯兵回撤后,乐毅单独留在齐国攻战,夺取齐珍宝财物归燕,尔后又在齐征战五年,占齐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划归燕国的郡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2)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灊(qián):今作“潜”。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之亡楚而吴也   如:到,往
B.欲卒国于季子札 致:到达
C.公子光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专诸鱼 擘:掰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D.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一般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嗣”有接续、继承人、子孙等意思,“王嗣”指王位继承者。
C.“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他们立朝刚正,疾恶如仇,敢于直谏,对奸臣丝毫不留情面。
D.“丙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3个。前一位是乙亥,后一位是丁丑。
【小题4】以下五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光真适嗣,当立
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纯,因此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专诸的功劳,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之臣,是无如我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秦王必喜而见臣
B.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愿举国为
C.故来告良    妇女无所
D.如今人为刀俎 急时,不及召下兵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而听细说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小题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复为慷慨羽声”中的“羽声”是指古代音乐中的七音之一,这七音是指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C.“箕踞以骂”中的“箕踞”与“按剑而跽”中的“跽”均指一种坐的姿势,其中“箕踞”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跽”是妄自尊大的姿态。
D.“沛公欲王关中”中的“关中”取四关之中之意,关中即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告诉刘邦。
B.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