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复秦,死于秦而归葬。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既  绌:通“黜”,被罢官
B.乃令张仪佯秦     去:离开
C.亡走赵,赵不     内:通“纳”,接纳
D.死于秦而归莽     竟:竟然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辍耕陇上
A.遂取楚汉中地
B.而设诡辩於怀王宠姬郑袖
C.大破,杀其将唐眛
D.复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是交好的盟国,楚王十分担心自己也被攻打,于是接纳了张仪的建议,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
B.秦国想和楚国和好,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C.怀王听了郑袖的话,已经决定放走张仪,后来位高权重的屈原却劝怀王杀掉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D.秦昭王想要同怀王会见,屈原认为秦国不可信,不能赴会,但是怀王的儿子子兰认为应该和强大的秦国交好,怀王最终还是听了子兰的建议。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10:0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简注)

①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被尊称为“仲父”。②游:交游,来往。③小白:即齐桓公。齐襄公弟。④管仲囚焉:齐襄公被杀后,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管仲曾射中小白带钩,小白立为桓公后,管仲被从鲁国押解到齐国。⑤合:会盟。⑥匡:匡正,扶正。⑦贾:做买卖。⑧多:推重,赞美。

(阅读指要)
选文第一段总写鲍叔推举管仲,使之辅佐桓公成就霸业;第二段用管仲的话来赞美鲍叔的“知人”,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语气,突出了鲍叔知人之深;第三段赞美鲍叔能举荐人才又能“以身下之”的美德。本文记述管仲的政治才能,又多处赞美鲍叔所用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鲍叔遂管仲(____________)(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管仲家贫,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从无怨言。
B.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称霸天下
C.管仲多次被国君驱逐,但鲍叔从不怀疑管仲的才华,而是认为他没有遇上好时机。
D.天下人赞美鲍叔,是因为鲍叔能够了解、识别并举荐人才
【小题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呼应第一段中的“_________”。
【小题4】从第二段管仲的话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③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④于是说韩宣王,又说魏襄王,东说齐宣王,西南说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⑥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 《史记·苏秦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B.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C.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D.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
C.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用社稷指代国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据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游说秦王,秦惠王刚杀掉商鞅,讨厌游说之士,所以苏秦未受任用。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周书《阴符》,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肃候,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山东六国,并推苏秦为约从长。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不敢仰视,嫂子前倨后恭,苏秦深感世态炎凉,对其亲友十分冷漠。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攀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因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巨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注:① 大父:祖父。② 尚食监:官名。③ 朝毵(sān):地名。④ 阃(kǔn):国门。⑤ 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善:与……交好
B.良久,召唐让曰   让:谦让
C.委任而责成功 责: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不足为外人道也
B.独无闲处乎   独畏廉将军哉
C.乃因郭开谗 见犯乃死,重负国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 虽生,何面目归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
B.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C.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鲁人或恶吴起,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吴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B.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C.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D.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古代室内的坐卧器具之一。古代最初只有铺在地上的席子,后来有了几、床、榻这些器具。“几”只是稍作休息的器具,“床”最初也只是坐具,“榻”可坐可卧。
B.相,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C.“魏文侯”与“武侯”都是指魏国国君,跟前文的“鲁君”职位相同,不同于“公、候、伯、子、男”中的“侯”。
D.“宾从”在古文中有宾客和仆从之意,文中的“宾从”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擅长用兵打仗,曾先后侍奉过鲁君、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等。
B.吴起虽然贪恋美色,但是一位出色的将军。行军打仗,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吃穿、睡觉、行走从不优于士兵,甚至还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
C.武侯时,田文担任国相,吴起心里很不高兴。虽然他在统帅三军、管理文武百官、拒守西河、处理政事方面等各方面都比田文强,但魏武侯还是任命田文为相。
D.公叔出任魏国国相,畏忌吴起,仆人献计离间武侯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就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燕太子丹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久之,荆轲未有行意。太子丹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樊於期遂自刭。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遂发。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荆轲游于邯郸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⑧为击破沛公军
⑨得复见将军于此   ⑩长于臣
A.①⑨⑩B.②⑤⑨C.③⑥⑩D.④⑤⑦    E. ①⑦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 “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高亢,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并无真才实学,生性胆小的一面。
B.“廷刺秦王”一段以密集的动作描写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
C.荆轲之所以刺杀失败,是因为想把秦王生擒活捉带回燕国做人质。
D.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危机面前,荆轲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秦国入侵的仇恨,义无反顾的为燕太子丹充当刺客,这种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