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①。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⑤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②篠(xiao):细小的竹子。③裛(yi):通“浥”,滋润。④故人:指成都府尹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其接济。⑤填沟壑: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草堂所在,“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彼此映照,对仗工整。
B.颔联写景细腻生动,如“娟娟”“冉冉”等叠词表现了翠竹秀美、花香阵阵,且具音韵美
C.颈联写故人嫌贫爱富,与诗人断绝来往,导致诗人一家失去经济支持,处境艰难。
D.诗的前四句写自然美景,后四句写生活困境,通过对比,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
【小题2】杜甫的诗语言精炼,表现力强,本诗“风含翠筛娟娟净”中“含”字用得极为精妙,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微风的轻柔。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小题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狂夫”形象?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8 08:5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织女:指昆明池中的织女石像。②菰米: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 可食。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汉时功”“武帝旌旗”,旨在描绘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洋 溢着欢快的抒情色彩。
B.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池中粉荷纷纷凋落。作者借助菰米、莲蓬无人采摘这一细节,点染出清 秋的冷落凄凉。
C.尾联中“鸟道”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路陡峭唯有飞鸟可行,借关山阻隔之痛,反映诗人政治上 的坎坷艰难。
D.诗人驻足夔州,心念长安,将唐朝的“昔盛”与“今衰”结合,将诗人的暮年漂泊与对国家命运的关 注契合,感情真切。
【小题2】下列对诗歌颔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句中的“虚”有“空对”之意,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织女空对夜月,辜负了清秋月色的情景。
B.对句中“动”即“抖动”之意,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兀自抖动的画面。
C.作者想象出昆明池今日的萧瑟冷落,映射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也暗指唐王朝国运衰颓的现实。
D.该联对仗工整,体现了格律诗的要求。同时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意境开阔,读来令人动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②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③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④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流离。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③五溪:指湘、黔、川边境的雄溪、满溪、酉溪、海溪、辰溪等。④庚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南北朝著名文学家。侯景之乱时,奉命出使西魏,遂淹留北方。庾虽身居高位,但一方面深切思念故国乡土,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身仕敌国而差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之所以要咏怀庾信,是因为他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即是明证。
B.安史之乱后诗人居无定所,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社会动荡、生活艰辛、报国无门等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C.颈联中,诗人杜甫说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的情景刚好和当年的庾信相反。庾信无赖地侍奉了多个主人,我这个词客常常为他的行为感到忧伤。
D.尾联说庾信晚年写的《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惊动江关传之千里,表面在写庾信,实际上是借古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