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观音门渡江

王士祯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①观音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诗坛领袖。②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名士顾荣率兵讨伐,与陈军夹河而阵,荣挥以羽扇,陈军溃散。后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暮晴”照应“雨后”,写暮色中饱挂轻帆渡江,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B.第二句从江寒写到潮落水平,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C.三、四句描绘山水美景,远近结合,吴山逶迤,烟雨朦胧,江上渔火次第点亮。
D.尾联咏史抒怀,借南朝“伤心史”、惆怅“玉笛声”,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受。
【小题2】诗中“名士尚传麾扇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0 11:4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披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 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 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③,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窥视。③刘伶断饮:《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 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取   省:探望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故仓卒不得 白:告诉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骗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更温俟者数四   臣险衅,夙遭闵凶
B.余怅然久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D.不复立戒   使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的 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戒掉“嗜书”的习惯。
D.作者嗜书,也嗜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而驰,期初若不审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

(选自《宋稗类钞》)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自韩愈《马说》)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也相当于“一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行百余里(______)
(2)受大而不取(______)
(3)欲毙然(______)
(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故常
B.啖刍豆数斗
C.而驰
D.而不择粟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小题4】甲文里,集中体现马良所具备的“外见之才”的句子是______。
【小题5】(1)这两段文字实则都是借谈马来说理,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
(2)进一步结合乙文来看,这两段文字又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