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观音门渡江

王士祯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①观音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诗坛领袖。②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名士顾荣率兵讨伐,与陈军夹河而阵,荣挥以羽扇,陈军溃散。后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暮晴”照应“雨后”,写暮色中饱挂轻帆渡江,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B.第二句从江寒写到潮落水平,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C.三、四句描绘山水美景,远近结合,吴山逶迤,烟雨朦胧,江上渔火次第点亮。
D.尾联咏史抒怀,借南朝“伤心史”、惆怅“玉笛声”,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受。
【小题2】诗中“名士尚传麾扇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0 11:4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黎士弘,字媿曾。少读书山中二十年,笃于孝友。顺治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授江西广信府推官。锄强纠贪,奸宄敛戢。理谳牍,脱无罪数百人,时为语曰:“遇黎则生。”署玉山县事,兵后城中草三尺,不辨街巷,居民才三十二家。士弘立学建治,招集流亡,垦田定赋,民复旧业。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甲诉乙悔婚伪为卷为证擘视卷轴竹犹青笑诘之曰若订婚三载卷轴竹色犹新此非临讼伪造者乎甲乃服罪县吏左梅伯有叔富而无子,梅伯纠贼劫杀之,获贼而梅伯逃。士弘抵任,叔妻哭诉,阴迹梅伯匿安福势宦家,故缓词曰:“此旧事。前官不了,余安能按之?”数月,梅伯归,叔妻复诉,置不问。梅伯且出收叔遗产,叔妻号于庭曰:“公号廉明,今宽杀人者罪,且占寡妇田,何得为廉明!”阳怒,批其牍曰:“止问田土,不问人命。”梅伯益自得,赴县诉理,乃笑谓曰:“候汝三载矣!”梅伯遂伏法。其善断狱多类此。考最,擢陕西甘州同知。复考最,擢江南常州知府。王辅臣叛,河东失守。士弘以兵集当谋帅,言于巡抚,谓:“恢复河东,非用河西兵不可;用河西兵,非提督张勇不可。”疏入,授勇靖逆将军,节制诸镇。复兰州,士弘赞画功为多。署甘肃按察使,按失守官吏罪,务平允。调宁夏道。严守御,安反侧,免卫所逋粮七万五千石。康熙十六年,寇平,以功进布政使参议。母老乞归,家居几三十年。卒,年八十。士弘备兵甘山时,取晋辛宪英语:“军旅之间可以济者,惟仁与恕。”因以名其堂。

(节选自《清史稿·黎士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诉乙/悔婚伪为卷为证/擘视卷轴/竹犹青/笑诘之曰/若订婚三载/卷轴竹色犹新/此非临讼伪造者乎/甲乃服罪/
B.甲诉乙悔婚/伪为卷为证/擘视卷轴/竹犹青/笑诘之曰/若订婚/三载/卷轴竹色犹新/此非临讼伪造者乎/甲乃服罪/
C.甲诉乙悔婚/伪为卷为证/擘视卷轴/竹犹青/笑诘之曰/若订婚三载/卷轴竹色犹新/此非临讼伪造者乎/甲乃服罪/
D.甲诉乙/悔婚伪为卷为证/擘视卷轴/竹犹青/笑诘之曰/若订婚/三载卷轴竹色犹新/此非临讼伪造者乎/甲乃服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考最,指官吏考核政绩上等。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以上等为最,跟“殿”相对。
C.河东,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境,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
D.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先秦至汉朝初年没有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建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士弘治民有术,注重民生。他在玉山县建立学校,并召集流亡百姓,开垦田地以恢复旧业,也注重让民众休养生息。
B.黎士弘明辨是非,善于断案。他入仕之后细查案卷,让许多无辜者免于罪罚;后来又巧施妙计,最终诛杀罪吏左梅伯。
C.黎士弘为官公允,施政宽缓。他在甘肃任上能公正允当地查办失守官吏的罪行,调任宁夏道后又免去卫所拖欠的粮食。
D.黎士弘荐人惟贤,追求仁恕。他曾向巡抚建言任用张勇来统帅军队,平定叛乱;他认为在军队中推行仁与恕十分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署玉山县事,兵后城中草三尺,不辨街巷,居民才三十二家。
(2)阴迹梅伯匿安福势宦家,故缓词曰:“此旧事。前官不了,余安能按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莫斋先生墓志铭
孙学颜
岁庚寅二月某日,莫斋先生卒,予闻讣,往哭其家。先生第四子田尝从予游,见予至,悲不自胜,伏地泣拜,固以墓铭为请,且道先生病革时,顾念生平,语不及私,独拳拳以不得与予一见相诀为恨也。
予与先生订交,在乙酉之冬,时先生年五十有七矣。视其精神状貌,不异强壮少年,私心独喜,以为吾乡丈人行,独先生有志正学,而其摄养有方,又非衰颓不能有为者可比,是殆天相斯文,将裨之老寿康宁,以益广其学也,呜呼!今屈指未五六年,予方仰冀先生志业日新而不已也,胡乃遽哭先生而铭之哉!
先生讳国鈛,字铉五,莫斋盖其向所榜于书室而乡人士友以此称之者也,先生之上世,自某郡徙家桐城沙河,中间多以学行称于乡党。其先君子北樵府君,生先生一人,英敏异常,六岁就塾读四子书,即知辨析文义异同,塾师奇之。年十二,为诗文皆有思致,见者惊叹。逾冠,补博士弟子员,尝以文章教授乡里,其后读宋儒书,遂慨然欲肆力于圣贤之学,而不复有仕进念矣。盖自德祐以后,宋五子之学益衰,间有讲学诸公,用力不专,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又其下则陷溺迷惑于阳儒阴释之说,而其遗祸之烈,至今犹固结于俗学之膏肓。先生生长穷乡,初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乃一读儒先书,遂晓然于圣贤为学之意,而且服膺其说愈久而信愈笃。虽其精微广大未易有以极乎体用之全。要所以自期许者至此,亦岂他人所及哉!
先生孝爱性成,生三岁失恃,及长,事其先君子及继母郭氏先意承志,得其欢心。从兄有俶少孤无依,北樵公收抚之,先生视若同胞。及有俶卒,嫁其二女,装送资贿,无异己子。居家谨礼法,丧祭一遵古制,而僧巫俗礼则禁弗用。与人交,忠而能敬,顾义有不舍,亦未尝苟为阿徇。乡曲后进以礼来者,教之必尽其诚,然其谦退周详,饮人以和,则不以尊卑长少有或异也。晚岁读书,探讨愈精,至克己之勤,则人有不得知者。所为书,有《大学指南》、《课余偶及》凡若干卷行于世。他所为诗文又十余卷,多可传者,皆藏于家。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第四子田尝从予游:   游:交往
B.将裨之老寿康宁  裨:弥补
C.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 造:建造
D.饮人以和 饮:隐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寅: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两者相配,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B.乡党:文中指老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为乡党。
C.博士弟子员:清代经过童试考入地方官学的学生,俗称秀才,也叫茂才、庠生等。
D.宋五子之学:北宋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五个易学家的学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要所以自期许者至此,亦岂他人所及哉!
(2)与人交,忠而能敬,顾义有不合,亦未尝苟为阿徇。
【小题4】根据三、四段,概括胡莫斋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清)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原文有删改)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的是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极土木之工   (2)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造别馆享乐这种事。
B.康熙朝的宰相冯溥,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C.作者第三次去万柳园,看到的景象一次比一次没落。第三次去,则凡是园中所中的柳树,都像斩过一样,没有一棵留存。
D.作者借“柳”“池”“山”“蒹葭”“云水”等意象,抒发了反对富贵淫乐,主张寄情山水田园、淡薄名利的情怀。
【小题3】作为一篇游记,围绕万柳堂,作者运用了记叙、描写的手法主要记了三方面:
(1)得名的由来  
(2)_________  
(3)_________
【小题4】请写出本文的主旨句,并就其思想价值作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