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  句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小题1】《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4 11:2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同“泻”,言用水漂洗,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自”精妙传神,写出西蜀樱桃应季而红,却无人欣赏的落寞,与“映阶碧草自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B.“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C.颔联上句写诗人担心樱桃碰破,表现了西蜀樱桃娇嫩易破的弱点,平添一丝哀愁;下句写樱桃形体“匀圆”,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
D.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第三联忆“昨日”,第四联回到“今日”;引起第三联诗人回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一小小事件。
E. 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拓宽了生活层面,增添了感情厚度。
【小题2】“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有人评价此联“门下省、大明宫”两个专有名词的使用,点铁成金,意蕴丰富。试结合此联与尾联诗意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二)①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②,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②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出句写自己看到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一个“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
B.颔联说相隔千年之后自己追怀怅望宋玉仍不免伤心流泪,看到索寞萧条的景象感到自己和他相似只不过生在不同的年代。。
C.颈联说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宋玉所写的云雨楼台只是说梦而已,其价值在于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
D.尾联说让人感到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要强得太多了。
E.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所写,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诗人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小题2】诗人为何会“怅望千秋一洒泪”?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