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汉久相持来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滑.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勾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愿与汉工挑战决雌雄,母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间之,乃项工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候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候与战,种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时台人武涉往说淮阴候,淮阴候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粱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曾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母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今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僵的外黄,外黄恐,鼓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粱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蚁外黄当统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器食绝,汉遭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候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具解而东归。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罢,通“废”;陆运叫做转,水运叫做漕,②间,通“涧”,东西广武二城之间,汴水从中东南流,名曰广武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取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D.项王大怒/乃白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吾两人耳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汉王之 范增目项王
C.韩信自立为齐王  人之力而敝之
D.闻之皆争项王    方其破荆州,江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同情百姓,希望结束战乱。他为了避免天下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欲与汉王一决雌雄但道到汉王拒绝,之后二人相约谈判也最终不欢而散
B.项王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危机。在韩信自立为齐王,彭越又造反,杀了龙且的情况下,项王决定攻打陈留、外黄,先诛灭彭越,平定粱地,再灭韩信。
C.项王易怒暴躁,但能采纳意见。外黄投降后,项王怒火未消,下令活埋外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外黄县令门客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说后,他就作罢。
D.项王遵守盟的,能够言而有信。在汉王先后派人游说项王后,项王终于同意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并放回汉王的家人,引兵东归。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4:1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韩信

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中郎。数以策干项羽,项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拜将封侯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日:“公,小人也,为德不足。”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不能杀之耶?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简注)①蓐同“褥”。②王孙:等于说公子。③戏(huī)下:同“麾下”,犹言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即部下。④连敖:管粮草(一说,管接待宾客)的小官。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韩信拜将封侯前的几件事。大凡英雄豪杰一类人物,必定有过人的操守,有常人感情上不能忍受的气度。天下有大勇之人,遇事不惊慌,冒犯他也能忍辱,这是因为他抱负宏大,志向高远。韩信为布衣时,曾经遭亭长之妻的嫌恶,遭漂母的怒责,遭屠市少年的羞辱。在汉王那里任小官时,曾经因犯法判斩差点被杀。后来幸亏他抓住机遇,出奇言而获释免斩,又被萧何赏识而拜将封侯。文章末段的补叙,颇令人回味。作者记事生动传神,有声有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信视之(____________) (2)汉王之入蜀,信楚归汉(____________)
(3)坐法斩(____________) (4)我不能杀之耶(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B.大丈夫不能自
C.滕公其言,壮其貌D.大王必欲
【小题3】下列句中“乃”与“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中“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跳踉大矙,断其喉,尽其肉,B.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当立者公子扶苏D.秦王恐其破璧,辞谢,固请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B.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C.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信)为中郎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信)而不斩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2)上未之奇也。

同类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荆轲刺秦王》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疑其有改悔     吾其还也
B.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其无礼于晋
C.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不知计之所出耳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七音,变徽是徽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待诏博士。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削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①,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②?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③。原庙起,以复道故。

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 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太史公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传》,有删节)

(注)①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为奉祖接神之处,后殿称寝,为藏衣冠遗物之处,合称寝庙。(爹衣冠月出游高庙:按照汉制,每月初一要把高寝中所藏高帝衣冠,用法车送往高庙以示纪念,名日游衣冠。③原庙:指在正庙之外另立的祠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B.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C.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D.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文中指被征召。在古代是指由皇帝下诏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崩,古代看重天子之死,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从秦开始帝王死称“崩”。
C.宗庙,文中指天子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古代宗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敢于秉理抗言。高帝想让赵王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的前车之鉴据理相抗进而以死相谏,最终使高帝在酒宴上同意。
B.叔孙通谙熟史事仪法。孝惠帝因大臣们不熟悉高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让叔孙通制定相关仪礼法规,此后叔孙通又陆续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
C.叔孙通善于通权达变。汉孝惠帝为出行方便在高庙的通道上修建天桥,此事大违礼仪,叔孙通灵活变通,建议皇帝另建原庙,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D.叔孙通以孝劝谏皇帝。他劝谏孝惠帝要广增宗庙,固守大孝之本;他还建议孝惠帝出游时,应当采摘新鲜果品来祭献给宗庙,表达孝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2)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B.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C.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D.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小题2】对文中文化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孝景帝的称呼都是称谥号。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父子二人的功绩。为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B.“都揖丞相”的“揖”,指作揖,指行简单的礼节。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C.宗庙: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文中“郎”“中郎将”“中尉”“两千石”“条侯”“临江王”等词语都是指大小不一的官职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贾姬遇到危难的时候,郅都不但自己没有去救贾姬,还劝阻欲救遇险贾姬的景帝以国家大局为重。可见郅都是一个能考虑宗庙社稷而直言进谏的难得的忠臣。此事深得景帝、太后赏识。
B.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严厉打击称霸地方、屡与官府作难的瞷氏家族,诛杀头号恶人,使这一带路不拾遗,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C.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本文中“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D.郅都忠君爱国,公正廉洁,勇武过人,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栋梁之才。文帝景帝对他很信任。因不畏强权,执法不阿,列侯宗室,都对他侧目而视。
【小题4】翻译。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窃符救赵》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垓下之战》
(5)光造太子,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注)①挽,同“晚”;一说意为“挽救”。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B.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C.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D.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 道:规律
C.此其大较也 大较:大略;大致
D.失势则客无所     之:到,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曾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史记·货殖列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