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感物起兴,展现一幅辽阔荒凉的空间,诗人的“愁思”也充溢无边的空间。
B.颔联细致描写了风急雨骤的景象,其中“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投射诗人的感受。
C.“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D.尾联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指出自己的音信被滞留,无法送到家乡的困境。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9 11:3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前竹后水,水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宋.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⑤干(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与天    际:交会B.以所怀   舒:舒展
C.予而徘徊  爱:怜惜D.不亦哉   鄙:鄙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始僦舍处    醉则更相枕
B.水阳又竹    筋骨
C.号“沧浪”  盘盘,困困焉
D.日锱铢利害相磨戛    赢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浪亭记》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愤懑和抑郁。
B.《沧浪亭记》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柳宗元和苏舜钦均是在千辛万苦地寻幽探胜中发现了美景。
C.《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高峻峭拔的西山和柳宗元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相契合,让作者忘记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沧浪亭记》中宁静美好的大自然和闲逸自在的生活战胜浑浊丑恶的官场,让苏舜钦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从精神上摆脱了仕宦的束缚。
D.《沧浪亭记》清晰地留下了作者效仿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苏舜钦并非作简单的模仿,而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体现了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予 时 榜 小 舟 幅 巾 以 往 至 则 洒 然 忘 其 归 觞 而 浩 歌 踞 而 仰 啸 野 老 不 至 鱼 鸟 共乐 形 骸 既 适 则 神 不 烦 观 听 无 邪 则 道 以 明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柳宗元,字_______,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___________运动。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早实以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
(3)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 (4)故且怠
【小题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鸣鼓而聚之B.字而幼孩
C.旦视而暮抚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固当B.早以蕃
C.视而暮抚D.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1﹚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 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6】《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中的例子对此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仆自固无取(________)
(2)人不事师(________)
(3)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陈中所得者(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抗颜而为师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B.①至无雪已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若定是非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辱云欲相师B.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D.非独见病,亦以吾子
【小题4】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世果群怪聚骂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D.余以为过言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小题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