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小题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小题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11 11: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    原:推究
C.御史又劾府宰相指     希:迎合
D.未尝听人请  属:同“嘱”,嘱托,请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小题4】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众人

(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钓。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的“众人”指普通人,“何足”二字说明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议论纷纷,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是担忧的。
B.三四句用典,说明大家交口称赞的不一定是圣贤,反之亦然,还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且与尾句相呼应,点明了自己做人的方向。
C.从诗歌艺术方面看,全诗以说理和散文笔法为诗,较为缺乏形象和情感的打造,虽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特点,但读起来诗味并不丰厚。
D.本诗内容虽主要写的是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位立场坚定、充满自信,以圣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诗人的风骨。
【小题2】本诗内容恰好阐释了《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的哲理,请指出哲理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亭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民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B.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C.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D.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1汉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小题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是古文中运用广泛的一种文体。
B.“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而“王安石”是北宋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C.耄耊是指100岁的人。耄耋之年则形容一个人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D.“朔日”的“朔”指农历的每月初一,“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日”的“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则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C.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优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D.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以及所选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