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疑感
B.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07: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 竞长纤纤笋,踯躅③ 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 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
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 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 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 及自由闲适之情。
D.“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 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E. 本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全诗情感激越澎湃,令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
【小题2】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①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将大猎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毛颖:指毛笔,产自中山。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②其先明眎(shì):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一:一直
C.拂试之,因免冠谢     谢:谢恩
D.子孙最为蔷昌 蕃昌:兴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大猎以惧楚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①载颖而归   ②穷山之高而止
C.①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    ②之二虫又何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②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与陈给事书》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属:连续
B.不敏之诛,无所逃避诛:诛杀
C.辄自疏其所以疏:分条陈述
D.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谢:请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识陈给事多年,开始受到一些称赞,后来为生计奔波,不能经常拜见。
B.韩愈认为陈给事因为地位变得尊贵,伺候他的人变多,因而对贫贱之人和旧友的情感不再如以前专一。
C.韩愈从东京回来后拜见陈给事时,态度较冷漠,并无法理解陈给事的苦衷与情义。
D.韩愈最后不敢立刻去拜见陈给事,就写信阐明缘由,并将近日写的十篇文章赠与他。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小题4】“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1)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2)介然:形容有心事。(3)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小题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  
【小题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小题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