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②轹蹙:欺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余(_________) (2)君抵死口不骂(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且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诏即为御史 即击君
B.置帅所 有诏以君还
C.必其帅告此 之选于军中
D.囚其帅 范阳人义归之
【小题5】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7】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10: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   扬子云:名雄)
【小题1】第(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 和 的矛盾。
【小题2】简要说明第(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3】对第(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小题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小题5】结合课文《师说》的主要思想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耻:以……为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B.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C.皆出于此乎 爱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耻师焉   入无法家拂士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小题2】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D.胜友如云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道也(从师、学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徒,其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惑之不(解决)爱其子,择师而之(教育)
D.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青青水中蒲三首

韩 愈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B.第一首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伶仃而落寞;而“我在与谁居”,衬托出女主人公欢愉而写意。
C.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D.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只用了起兴手法,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引出后面的妇人不下堂。
E.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像民歌朴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小题2】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有人评价说,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请结合三首诗,对此评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