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小题2】本词多处用典,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蕴藉。对下列诗文的用典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新曲之典,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感慨之情。
B.《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借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临刑时怒叱皇帝之典,表达了对守边将领无故被杀的深切同情和愤愤不平
C.《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之典,表达为国效力之决心,显示老当益壮之能力,抒发报国无门之忧虑。
D.《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作者借汉朝蒋诩隐居开辟三径之典,描绘了自家庭院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
【小题3】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18 04:2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取材
(宋)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遴柬其贤能    柬:选择,选拔。
B.文吏课笺奏 课:征收赋税。
C.以今准古 准:衡量,比照。
D.施之朝廷,用之牧民 牧民:治理民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致力寡而用功得 烟光凝而暮山紫
B.必也习典礼 《齐谐》者,志怪者也
C.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D.治人之要务何急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高度推崇汉代左雄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人之所以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而不深入研究政事和义理,是因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C.本文引用文中子的话意在说明写文章读经典要深入义理贯彻圣人之道,同样,策试进士和经学要着重考查考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识见和举措。
D.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比照古今取材标准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了借鉴古法、改革今法的主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
(2)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舍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
【小题3】下列四句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此余之所得也!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论

王安石

①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②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故三代之制,立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以为养贤教士之法。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固无不见尊养者矣。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

③诚若荀卿之言,则春申、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且圣世之士,各有其业,讲道习艺,患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著之天下,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士亦若是而已,亦已过也。

④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如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子产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或曰:“仰禄之士犹可骄,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之仰禄而可以骄乎?

⑤呜呼,所谓君子者,贵其能不乎世也。荀卿生于乱世,而遂以乱世之事量圣人,后世之士尊荀卿,以为大儒而继孟子者,吾不信矣。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执而见者十人    贽:见面礼B.立于党    庠:学校
C.子产郑国之政 听:听任D.贵其能不乎世也    易:改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说周公通过忙于拜见和接见许多人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而王安石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周公的待士之道,是对周公的小视。
B.在王安石看来,春申君、孟尝君招贤纳士是乱世中才会有的行为,圣世中的贤士是不会有闲暇时间游走于公卿之门的。
C.王安石引用孟子对子产听政的评价,是为了表明自己对孟子观点的不认同,从而论证于天下立善法对于执政的重要性。
D.王安石批评荀子被乱世的风气迷惑,而以乱世之事考量圣人的行为,并认为荀子配不上继孟子之后大儒的称号。
【小题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小题4】王安石是从周公的哪些方面得出“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这一结论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完成各题: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仲尼称于水(_____)(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_____)
(3)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4)则或其欲出者(_____)
【小题2】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舞幽壑之潜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舍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之 B.以其善
C.孔子登东山而鲁   D.孤舟之嫠妇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东也   B.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不盈   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入   B.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C.上下交朴,道为舍   D.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犹小木小石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既白
C.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4)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名成于前,德垂后 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D.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
A.以为莫己若B.客有吹洞箫者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方存乎见少
【小题5】翻译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⑥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夫游之乐也
B.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而予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既其出则 \ 或咎其欲出者 \ 而予亦悔其 \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 \ 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也叫做“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B.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可以指佛塔,这里指和尚。
C.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的意义不同,与现代汉语中的“学者”相同。
【小题3】对文章第③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是说明“志与力”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D.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