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⑥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夫游之乐也
B.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而予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既其出则 \ 或咎其欲出者 \ 而予亦悔其 \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 \ 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也叫做“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B.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可以指佛塔,这里指和尚。
C.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的意义不同,与现代汉语中的“学者”相同。
【小题3】对文章第③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是说明“志与力”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D.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1 09: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孰能讥之乎B.长乐王回深父
C.偭规矩而改错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B.则其好游者不能
C.火尚足以D.素留候张良
【小题3】下列句子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不吾知其亦已矣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就能到达。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