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相关链接:
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②武安君:白起,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③应侯: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卿”是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后,被赵王拜为上卿。
B.“乘”,量词,古时一车五马为一乘。乘车驾五马,所以,“乘”有时作为“五”的代称。
C.“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此文是将爵位赐给甘罗。
D.“质”或“质子”,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  )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动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01:4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阳侯樊哙者”中的侯,爵位中的一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从体例上来看,《左传》《国语》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
C.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殿下,也是对帝王的尊称。
D.列传记载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记载贵族王侯的历史。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注解)①蒐;春季狩猎。②猕:秋季狩猎。③蜚刍挽粟:飞遠转运粮草。蜚,通“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B.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C.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D.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纵横”中“长短”指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游说术,“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
B.“钟”是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C.“孤寡老弱”包含死了父亲或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或失去妻子的人、年老的人和体弱的人。
D.“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十分贫困,借贷无门,且在燕、赵、中山等地作客艰难,因而向西进入函谷关面见卫将军。
B.天下太平时,诸侯为了不忘战争,在春天训练军队,秋天整治武器,然而圣明的君王会慎重地发动战争。
C.主父偃认为,战争时间长会导致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背离之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忌而与外部勾结。
D.主父偃朝奏援引秦始皇与高皇帝分别不听李斯与御史成劝谏而失败的事例,试图增强谏伐匈奴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2)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武王三年,王曰:“寡人欲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茂谓向寿曰:“子归,言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鲁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一人又告之,其母尚织自若也;又一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甘茂伐宜阳。五月不拔,王欲罢。甘茂曰:“息壤在彼。”因悉起兵击之,遂拔宜阳。武王卒,昭王立。甘茂言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寿等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去,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无所容迹。臣闻贫富二女会绩,贫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代因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厚其禄以迎之。”秦王即赐之上卿。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湣王曰:“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甘茂德王之赐,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室,周朝都城,周是中国古代第三个王朝,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B.曾参即曾子,孔子的弟子,相传《论语》主要由他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贽,从贝,与财富有关,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后也泛指礼物。
D.上卿,春秋时官名,战国时作为高级爵位,授予有大功于国的大臣或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能出众,长于兵事。他从师史举先生,通习百家之学;出仕后在攻取汉中和平定蜀地叛乱的战争中建立功勋,被秦王拜为左丞相。
B.甘茂善于辞令。他知道宜阳难以攻打,秦王决心容易动摇,因此借“曾参杀人”故事讽喻秦王,赢得秦王的支持,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C.甘茂因得罪权贵被迫出逃。甘茂将武遂归还韩国的建议被采纳,此事得罪了向寿和公孙奭,被向寿等人诋毁,最后不得不逃离秦国,投奔齐国。
D.甘茂被齐秦两国看重。甘茂在逃往齐国路上遇到苏代;苏代巧妙周旋于齐湣王和秦武王之间,最终使两国君主都任命甘茂为上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2)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B.三晋,此处指赵、韩、魏三国的合称,现在统指山西。
C.竖子,此处为对人的蔑称,与《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一致。
D.《孙子》即《孙子兵法》,兵家经典,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孙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
C.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D.文末太史公的话语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2)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