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光自刎以激荆卿。荆轲遂见太子,言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危可解矣。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以为义,许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卫元君   说:游说
B.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固:本来
C.即起,出 趋:小步快走
D.光不自外 窃:暗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卿不喜与人起争执。荆轲和盖聂论剑时发生不愉快,他就乘马车去榆次;与鲁句践博戏时被对方呵斥,他也默无声息地逃走。
B.荆轲喜结交贤能之人。他虽然特别爱好饮酒,有时混在酒徒中,但为人却喜欢读书,结交者全是当地的贤士豪杰德高望众之人。
C.荆卿深沉稳重受赏识。燕国隐士田光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友好待他;燕太子丹也希望通过田光与他结识并想请求他劫秦救国。
D.荆轲义字当先敢受命。燕太子丹认为派出天下勇士前往秦国去劫持秦王,就可解燕国危机,荆轲认为这是义举,就答应了这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3:4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檥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小题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
B.骖乘 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于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范增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座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座,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尝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中酒:喝得似醉非醉;参乘:古时乘车,兼任车夫和警卫员的人;"附骥尾"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而成名
【小题1】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阳侯樊哙担心刘邦病惫中重蹈始皇帝宠信赵高之覆辙,故有不惧身险之举。
B.舞阳侯樊哙面对众人不得见刘邦的困局,以公心排闼直入,令沛公汗颜折节。
C.舞阳侯樊哙参与鸿门宴,凭借自己的勇猛豪爽,直言指责,令项羽语塞,给刘邦争取了逃离的机会
D.舞阳侯樊哙起初只是普通百姓,默而无名,后垂名汉廷,德流子孙。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同类题3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我至军中 度:估计
C.沛公则车骑 置:置办,准备
D.其怒,不敢献 会:遇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D.沛公安在?
【小题3】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在山东时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伸能屈的性格。
B.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C.沛公最后虽然得了天下,但与西楚霸王相比,全然无勇无谋,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楚将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宋义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其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项梁死,章邯军巨鹿南。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令王离、涉间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父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于赵。且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陵君是封号,名叫显。②武信君,即项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谥号。
B.“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C.文章第三段,项羽杀宋义后引兵渡河,之后情节可引申出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任将士骄惰,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
C.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赢得诸侯上将军的威名。
D.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小题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止宫休舍 止:住下
B.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招待人,犒劳
C.沛公又让不受 让:责备,指责
D.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当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进入咸阳城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如封府库、约法三章、不受酒食等,深得民心,以至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B.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特别是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刘邦有政治才能,以“柔”得民众,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