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苏轼的《念奴娇ž赤壁怀古》上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的高峻陡峭和刺破青天的气势。
B.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的气势,也写出波涛给人的心理感觉。
C.“拍”字不仅写出大浪撞击江岸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听觉效果。
D.“卷起千堆雪”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波涛翻卷、浪花激溅之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6 10:4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只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E.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同类题3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zhǔ)客,诵明月之诗,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2),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泛舟”,时间“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月既望
(2)举酒
(3)窈窕之章   
(4)少
(5)纵二苇之所
(6)浩浩乎如虚御风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客有吹洞箫者。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小题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
D.“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E.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边走边唱)
C.攀栖鹘之巢(危险)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陡峭的江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前赋主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主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二赋都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情感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2)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4)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