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小题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
D.“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E.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8 10:0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琼州海峡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风。③鲁叟乘桴:《论语》载,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桴于海”。④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参宿横空,斗宿移动,持续很久的风雨终于停了。“苦雨终风也解晴”与作者《定风波》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样,都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泊。
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则如同蔽月的浮云、连绵的风雨,早晚终会消散。
C.前两联运用了比喻和双关的艺术手法,不仅写景真切,境界空明壮阔,而且情意丰厚,暗示自己积年所受的政治迫害结束了。
D.“鲁叟乘桴”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桴于海”的典故,表明自己经历了一番政治遭遇后终于洞察了圣人之心,不再对政治抱任何幻想的超然。
E.颈联第二句表明是说他大概能领略黄帝《咸池》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息。
【小题2】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表现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江南·超然台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下面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娴媚动人的姿态。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上片写景有特色: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
D.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照应。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小题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②临皋,亭名。③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坂,斜坡,山坡。④登虬(qiú)龙,虬,龙的一种,游于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之丛林。⑤羽衣翩(piān)仙,穿着用鸟羽所制的衣服, 轻快飘逸。翩仙,一作“蹁(pián) 跹(xiān)”。⑥俛(fǔ),同“俯”。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霜露降,木叶尽脱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今者暮攀   儿已禄相
C.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D.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归临皋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B.①于是携酒鱼。 ②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C.①凛其不可留也 ②飘飘如遗世独立
D.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履巉岩,披蒙茸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长乐王回深父
【小题4】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B.列坐(于)其次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D.(鹘)划然长啸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小题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兴盛于唐宋时期,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可入乐歌唱,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B.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D.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行人带着酒和鱼从雪堂出发来到赤壁,先是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履”、“披”、“踞”、“登”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作者欲一览冬夜赤壁景象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D.文中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与世无争的豁达态度。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