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雪霁

骆文盛[1]

旭日散晴晖,西山雪意微。

茶初烹石鼎,客已到柴扉。

[2]雀檐前下,轻云谷口归。

村醪闻已熟,莫惜典寒衣。

注释:(1)骆文盛:明代翰林院编修。严嵩掌权后,借病辞职,筑屋于石城山麓,读书自娱。(2)啅(zhào):指鸟鸣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7 08:1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独坐轩记

(明)桑悦

①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②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③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①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②纷挐纠错:纷杂纠缠。
【小题1】作者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原因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轩前荷花以及松、柏等树,寄托自己君子自喻之意。
B.第③段记事“又若”“虽然”两接,文笔灵动,顿挫生姿。
C.第③段写“尘坌不入”,实写独坐轩纤尘不染的明净环境。
D.作者之“独”,更深的是在于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为伍的心志。
【小题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 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_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世间原本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他们的“巧”表现在__________。
【小题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5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通“赈”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B.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C.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D.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2)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