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 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急切的思乡之情。
B.“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却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谁谓河广”一句否定式设问反复出现,说明宋国近而易达,表现出作者即将得归的欢愉心情。
【小题2】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3 06:5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人谓之诗谶,谓之无气,是大不然。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荆公方大拜,贺客盈门,忽点墨书其壁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坡在儋耳作诗曰:“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岂可与世俗论哉!予尝与客论至此,而客不然予论。予作诗自志,其略曰“东坡醉墨浩琳琅,千首空余万丈光。雪里芭蕉失寒暑,眼中骐骥略玄黄”云云。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注)①诗谶: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②儋耳: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
【小题1】甲文所提到的“荆公”即________,请概述文中荆公的异于世俗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
【小题2】乙文中能印证甲文“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观点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
【小题3】甲乙两文都提王维的画,其用意却不相同,请指出: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写诗要有所忌讳,不然会成为一种不祥的预言。
B.今人写诗照例没有精神文采,是因为诗歌的气势被剥夺了。
C.王维的画常常不问季节,将各种不相干的花随便画在同一幅画上。
D.从苏东坡的诗中可见苏东坡因平生遭遇太多灾难而只求一死。

同类题3

(二)阅读《诗经·魏风·硕鼠》,完成下列小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贯,侍奉;女,通“汝”,你;逝,通“誓”;爰,乃;直,通“值”,代价。)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劳)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
C.“逝将去女”,“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小题2】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奴隶们向“硕鼠”乞求,表现出奴隶们对“硕鼠”的敬畏。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小题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章复唱,每句四字,呈重章递进式咏唱。是《诗经》典型特色。
C.赋、比、兴是《诗经》常用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
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