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①“------------------------?”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② -----------------------------。”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
【小题2】在横线处补出句子
①-----------------------------------------------------------;
②-----------------------------------------------------------。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1)翻译划线句①
(2)翻译划线句②。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8-31 04:3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上,指刘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何等已数言上   度:估计B.不及以,自追之   闻:听说
C.亡,何也   若:你D.王慢无礼   素:一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括弧的字,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岁贯女,莫我背(德)B.交载之卫士欲止不(内)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与“上不我用”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身死人手,为下笑者,何也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小题4】“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一句的意思是(   )
A.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为王,那就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霸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B.大王如果想长期统治汉中,那就用不着善待韩信;如果想争霸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C.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为王,那就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霸天下,不信任他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D.大王如果想长期统治汉中,那就用不着善待韩信;如果想争霸天下,不信任他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小题5】下列四组句子都没有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项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⑤顾王策安所决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
【小题6】从上下文看,“王欲召信拜之”表现了刘邦(   )
A.虚怀若谷,从谏如流B.求贤若渴,闻过则喜C.随心所欲,喜怒无常D.善纳忠言,素慢无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狭也,岂不悖哉!”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土”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旧时也用于尊称帝王。
C.“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社稷 奈……何:怎么办呢
B.座人言曰 屏:屏退
C.而谓左右曰 左右:随侍(从)人员
D.学者于所闻 溺:水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且公叔座主动向魏惠王举荐他。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1】与 “因击沛公于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因人之力而敝之
C.不如因善遇之D.因循守旧
【小题2】下列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B.籍吏民,封府库
C.常以身翼蔽沛公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小题3】下列指定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卮酒安足辞
B.(举)愿举国为内臣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且)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
D.(仆)卫士仆地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小题4】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表判断)
C.哙拜谢(道歉),起,立而饮之
D.军中无以为乐,请(请让我)以剑舞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人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先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诸侯 内:同“纳”。
B.项伯许诺 许诺:发誓。
C.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D.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利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大破
B.臣韩王送沛公 君我呼入
C.具告事 公欲兵二万人击峣下军
D.长 是项伯复夜去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C.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D.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两段文字都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威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不受 让:命令
D.沛公其计 然:同意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