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曰:“臣藉先人之荫,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
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辞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于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
B.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
C.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
D.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
A.荫,指荫庇,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
B.正月,阴历的第一个月,“正”原读去声,后为避赢政的名讳而读作阴平。 |
C.经筵,是为太子特设的讲论经史的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担任。 |
D.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
A.太平尽职尽责,为国兴利除弊。他奏请让有妻室的僧道还俗以减轻国家负担,核实官俸以防止冒领,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治理黄河。 |
B.太平守正不阿,不屈从于权势。御史弹劾奸佞之人佛家闾,因宰相包庇而无果,太平因此称病回家,两次拒绝朝廷任命,直到佛家闾被弹劾罢官才肯就职。 |
C.太平很有学识,修史功不可没。辽、金、宋三部史书久未修成,他力赞其事,担任总裁官,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后又受命监修国史,独自完成了后妃、功臣传。 |
D.太平才能出众,深受同僚倚重。朵而只任左丞相时,向皇帝请求与太平共事;皇上想任命伯撒里为丞相时,伯撒里也称非与太平共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