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2 09:0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只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E.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小题1】下面对柳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幸,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久为做官所“累”,因而为贬窜南荒为“幸”。
B.“闲依”含有闲散的无聊之感,“偶似”表明渐渐融入山林,慢慢适应隐士淡泊、闲适的生活。
C.本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闲适的田园生活,抒写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D.本诗不假雕琢,放笔写来,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旷远,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复杂的感情。
【小题2】这两位诗人在被贬谪后,人生态度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进行归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