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2 09:0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 ∶曰和,曰安。

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赫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顾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小题1】可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哉
【小题2】对第三段所论“安”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超然物外
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处变不惊。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外物的感受轻微,内心和顺,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B.在外事物变化轻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C.在外对事物的感受细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D.外物带来的感受细微,内心对外物的感应顺遂,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小题4】吴子深得养生之道的根本原因在于
【小题5】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知一官   效:胜任
B.有弃躯忘亲而之者   驰:向往,追求
C.余为记   属:通“嘱”,嘱咐
D.无所其心智   役:压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言语文章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士方志于所欲得   皆出于此乎
C.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讽刺批评了社会上没完没了的相互嘲笑的现象,认为只有像伊尹、吕尚、稷、契一样经营国事,像刘邦、项羽、商汤、周武一样争夺大业,才能免于嘲笑。
B.有些收藏者痴迷到“弃躯忘亲”,有的“椎心呕血”而“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其他人就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痴情了。
C.苏轼对张希元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其对人的伤害要超过行医,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更需要如履薄冰。
D.本文名为“记”,但全文以议论为主。第一、二段从世间广泛存在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偏见切入,转到“收藏”这一行业的苦乐甘甜。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并对张希元的行业选择提出告诫。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2)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劝人饮酒
B.白露江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C.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D.不知东方之既 白:白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是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美人”是个多义词,“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小题3】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