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小题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0 06: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可谓至大至矣  庶:众,众多
D.以说阁下再矣  干: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2)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小题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B.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点
D.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B.其下平旷,有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C.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D.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小题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求民之疾忧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B.②⑤⑥C.①③④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