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送台守江郎中
【北宋】苏轼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注】台守江郎中,即台州知州江公著。江公著,字晦叔,桐庐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与东坡有旧。当时苏轼在虔州任职。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西楼”一句,运用“通感”手法,视觉、触觉、幻觉相互挪移,创造出朦胧恬静的意境。
B.“江水”一句,友人离去,词人孤独怅恨,愁绪难遣,“江水似知”,把江水拟人化。
C.“南风”一句,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预示着江面平静,与上片“潮来稳”遥相呼应。
D.“久困”指多年困顿窘迫的人,巧妙运用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遭家人讥笑的典故,颇有“虎落平阳”的不满之意。
E. 这是一首送别词,却不言送客当时的情景,着重写“送客归来”的心理感受,可谓逆向推波,章法奇妙。
【小题2】全词抒情寄慨,意蕴丰厚。请结合词句分析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20 01:0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
⑴正襟坐     ⑵知不可乎得 
⑶既而月不雨 ⑷商贾相与歌于市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B.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东也/盛服将朝,尚早,坐假寐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于是予有叹焉
C.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民归之,由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又可忘耶?/孰能讥之乎?
【小题4】翻译划线句的句子
⑴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⑵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小题5】苏轼认为作文要“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请结合苏轼这两段选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侠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圆顶草屋,文中指粗陋的住处。也特指和尚奉佛、居住的寺庙。
B.方山冠,古代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C.从事,文中指行事。也是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颇有声望。他隐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仰慕古代的朱家、郭解,向他们学习,乡间的侠士们都尊崇他。
B.方山子特立独行。他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都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方山子鄙弃富贵。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家中园宅壮丽,田地很广,他却率领妻子儿女和奴婢,前往山中过艰苦的生活。
D.方山子今昔大异。他年轻时饮酒、舞剑、打猎,视钱财如粪土,自称一世的豪士,年老后则安贫乐道,心性恬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