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酻江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发端三句,熔铸江山、历史、人物,既有时间无限生命渺小的悲怆,又有通古今而观之的通脱。
B.“乱石”奇峭高峻,“惊涛”浩荡澎湃,雄奇壮阔的赤壁之景中涌动着词人不可羁勒的激情。
C.“江山如画”总领下片,“一时豪杰”将“千古风流”凝聚到周瑜身上,此二句过渡自然,使词意脉密合。
D.“遥想”以下五句,从婚姻、身姿、服饰、韬略的角度刻画英雄,含蕴词人仕途受挫的无望感伤。
E.该词融合功业与柔情,英武与儒雅,豪放与婉约,昂奋豪情与超旷思绪迭相递转,庄中含谐。
【小题2】这首词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请试作分析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5 07: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荐:频仍,屡次。②伊:语助词,无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B.其占为有年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C.农夫相与于野   忭:欢乐
D.以客而告之     属:归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人之所罕至   用亡郑以陪邻
B.可胜道也哉     隐隐甸甸
C.甲子又雨,民为未足 吾名吾亭
D.丁卯大雨,三日止 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C.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D.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小题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气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1),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2)、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3)之功,而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4)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1)胶西:即密州。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太守。(2)师尚父:吕尚,即姜太公。(3)淮阴:淮阴侯韩信。(4)瀹(yuè):煮。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 樵:砍柴
B.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C.舟楫之安     释:放弃
D.而其不终 吊: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师道不传也久矣
B.挟飞仙遨游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于是治园囿 皆出于此乎
D.夏凉冬温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多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时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C.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D.庶几有隐君子乎   庶人中也会有几个隐居的君子吧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超然台记》详细记载超然台的四季美景,作者在这里获得了真正的快乐,也深刻反思自己在政事上的愚拙平庸。
D.《赤壁赋》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句法骈散结合,句式多变;《超然台记》融议论、抒情、描写于一炉,笔意流畅。
【小题5】用“/”给下面的划线句断句
岁 比 不 登 盗 贼 满 野 狱 讼 充 斥 而 斋 厨 索 然 日 食 杞 菊 人 固 疑 予 之 不 乐 也 处 之 期年 而 貌 加 丰 发 之 白 者 日 以 反 黑 予 既 乐 其 风 俗 之 淳 而 其 吏 民 亦 安 予 之 拙 也
【小题6】《赤壁赋》和《超然台记》都是表现苏轼旷达超然的名作,结合两则文段内容,概括这一品质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教战守策

苏轼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新对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③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⑤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那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⑥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游戏酒食之间 豢:安养
B.而唐室固以矣 微:微小
C.而求之者无 厌:同“餍”,满足
D.陵压百姓而其上者 邀:邀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其民安太平之乐 而智勇多困所溺
B.又挠军法 其责己也重
C.知安不知危 骄豪多怨
D.庶人在官者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教战守策》)
(2)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越州赵公救灾记》)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小题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作者针对哪些情况提出“教战守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谁得而族灭也
B.余既耸然异之   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C.晚乃遁于光、黄间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呼余宿其家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