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大中丞传

袁中道

梅大中丞名国桢,字客生,楚之麻城人也。少俊朗,能诗文,善骑射。癸未登第,鸣琴畿辅,笑谭视事,不令而。邑多中贵,数扰条教。公诎其言,崇其礼,皆畏悦以去。以政最,入为御史。

壬辰春,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哱氏父子,忿巡抚党馨裁制叛卒,特起杀之,遂据城掠堡而反。督臣魏学曾以变闻,朝廷旰食,公上封事:“贼不足畏,独秋高马肥,勾虏入犯,祸且不细。为今计者,惟择骁将扼虏,使不得入,而后贼可攻。臣见大将李如松,父成梁,弟如柏等,俱足智勇,且世受国恩,可使也。”上许之。上乃命如松往,而公监其军。公与如松驰宁夏城下。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意待秋高虏集,肆其不逞。公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而惮哱氏父子,乃觅居民与哱相识者,令其行间,遂尽杀哱氏及家丁等。以贼平闻,明年,遂升大中丞,开府云中。

时虏王款塞,公以静镇之。公尝曰:“妇姑亦有溪勃,何况华夷?当事者遇有争,无偏轻重,可潜消边衅。”每遇华人盗夷物者,置之法无贷。公一日大出猎,盛张旗帜,令诸将尽甲而出,校射大漠。县令关扬怪异之,曰:“今秋成出猎,多损稼,公乃多事矣!”后数日,得虏谍云:“虏欲大入犯,以有备中止。”关令乃叹诧公机用之神也。

方公之开府云中也,予时客长安,公以字来讯。予答以学道未契,汲汲求友。公复以书来云:“贯城之旁,有日中之市焉。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予少时有奇气,相见直坐上坐,扪虱而谭,公待之益恭。每有所论,公退而疏之。一诗成,公曰:“真才子也!”。

公外宽内严,终身不见有喜愠之色。毁誉当前,不复致辨。倥偬之中,愈见暇整。综理绵密,笔砚皆有方略。文辞甚典腴,尺牍工巧甚。喜射,至老不倦。识者固知公爱怜光景,耗磨壮心,与俗沉浮,不用绳检。而外夷内朗,宏量沉机,真谢安石、张齐贤之流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谭视事,不令而。 戢:收敛
B.独秋高马肥,勾虏入犯 虞:猜想
C.公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   廉:察访
D.置之法无   贷:饶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等人造反,梅国桢奏请朝廷派遣大将李如松前往镇压。
B.梅国桢认为当政者处理各民族间的纷争,要一视同仁,这样可以暗中消除边境争端。
C.梅国桢在出猎时,下令让诸将披甲而出,在大漠射猎,意在吓退图谋侵犯的敌人。
D.袁中道年轻时抱负非凡,不拘礼节。与梅国桢见面后,先得到恭敬对待,后被疏远。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
(2)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
【小题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概括梅国桢为文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7 01:4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①,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②,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③,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6nɡ):酗酒。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
【小题1】完成下列填空和解释加点字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高中阶段学过的“记”有     
(2)既束带谒事 ( )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小题3】 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5】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鸣山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和地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用途,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丙子”,就是使用干支来纪年。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平生未尝财   爱:吝惜
B.隐君固其兄子   让:谦让
C.置役田以其里人 恤:怜恤
D.石于墓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B.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C.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D.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雷峰樵叟序
方孝孺
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然不妄交接,遇佻憸之徒恒趋避焉。或以势雄之故强与之善,叟终不屈。遇缙绅之士,延至于家,相与论古今人物贤否,稽疑质惑,虽至浃旬洽月无怠容。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叟喻以一言,咸悦服而去。雅爱读书,自少至老不倦。课子弟耕读有恒度,风晨月夕闻弦诵声则喜,间闻嬉笑俚语,则终日不乐。性颇嗜游观,值春和景明,树林蓊蔚,鸟声嘲哳烟霭间。即幅巾杖履,徜徉于山巅水澨,与樵童牧儿伍,心无厌焉,因以樵叟自号。
或问之曰:“夫驾舟楫,操网罟,出没于波涛者,虽不自谓之渔,人固以渔目之。手耒耜,腰镰铚,往来于田亩者,虽不自谓之农,人固以农目之。今叟居必冠裳,行必杖履,所业必诗书。无运斤砟斧之勤,无拾枯束湿之劳,而顾以樵自目,其如名实之爽何?”叟曰:“若奚言之固也?予恶夫世之人,不修其实,择美名而居之,手未能操简牍,心未能颂章句,辄轩然以儒者自居。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曰长者,曰先生,曰皋,曰夔,己处之而不愧,人呼之而不异。及察其所存,岂有毫发诚身之善,及物之功乎?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白云溶溶,弥布崖谷,陇树排青,林溪涨绿,出入烟霞,友于麋鹿,而了不知尘世之荣辱。若夫山林摇落,潭涧澄清,霜呈锦树,壑殷秋声,砉然长啸,山应谷鸣,而杳不知寒暑之变更。推此而言,四时之乐,宁有既乎?彼樵者习其事,恐未能知其乐。予虽不躬其事,而彼之乐予能全而有之。庸以自目,孰云不称?若奚言之固耶?”或以叟言告同里某,某闻之,俯而思,仰而悟,抚掌而叹,爰为作赞,叟姓徐,名山南,字廷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   式:法式
B.课子弟耕读有恒度 课:督促完成
C.其如名实之爽何 爽:差错
D.庸以自目 目:看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樵叟自号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出没于波涛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C.彼樵者习其事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D.爰为作赞 臣为韩王送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峰樵叟世代居住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孝悌,慎于接物,是一位品德淳厚、志趣高雅之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B.开头先交代樵叟的为人处事,再通过和渔夫、农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樵叟的志趣,行文紧扣“樵叟”二字,逐层推进,浑然一体。
C.文章通过问答形式,阐明雷峰樵叟自号“樵叟”的意旨,并借以批评那些名实不副的人物和浮夸的社会风气。
D.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反问,既使行文音韵和谐,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也起到了增强语言气势,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乡间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
(2)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