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D.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赐还骸骨归葬故里。古人还常用“致事”“填沟壑”“乞归养”“下车”表示相近意思。
B.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卿子,褒尊之辞,意公子也;冠军,因宋义是“诸军之上”的上将军,故为“冠军”。
C.矫杀,意为假托君王命令以杀人。矫诏也称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出于歹意矫诏者会获罪。
D.高帝,是刘邦的谥号。除了皇帝有谥号,一些高级大臣,有功王侯也会被赐予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都被谥为“文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采用多方证明、反复推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这一写作技巧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B.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杀掉卿子将军宋义时就选择离开,而不是要等到鸿门宴上项羽不采纳他意见时才离开。
C.苏轼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因为范增是让刘邦也畏惧的人才。如果范增不是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而离开的话,项羽也不会亡。,
D.苏轼《范增论》一文,名为评论历史人物范增,实则评析项羽、刘邦与义帝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8:0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画者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②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B.①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哭失声。 ②与可厌之,投诸地骂曰:“吾将以为袜。”
C.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D.①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字而幼孩,而鸡豚。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扁,斫车轮的木工称“轮”,“扁”是该木工的名字,这是古汉语中一种人物称谓法,如弈秋、庖丁、孟姜等,均属此类。
B.夫子,有时特指孔子,一般是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略含讥讽。
C.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丝织品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缣素,是供作书画用的白色细绢,洁白的称素,带黄色的称缣。
D.墨竹一派,即湖州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北宋文同、苏轼等,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必先“胸有成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为喻,认为文同画技固然高超,但画竹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借此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深悟,即“有道”。苏轼并不赞同,认为苏辙只得其意,未得其法。
B.第二段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的玩笑辩论,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即艺术美不等同于自然美,如《筼筜谷偃竹》“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文章颇多诙谐之语,妙趣横生,惟其如此,乃见二人“亲厚无间”,如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以喜写悲,益见其悲,体现的也是艺术的辩证法。
D.本文先议“胸有成竹”画论,是画《偃竹图》的基础;再叙二人诗歌酬答,是《偃竹图》的由来;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故人为中心,挥洒自如又章法谨严,形散神聚。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⑵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同类题2

留侯论(节选)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妻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逆:迎接。②仆妾之役:指圯上老人命张良拾履之事。
(阅读指要)
本文为史论。开端即平空起势,论豪杰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点出“忍”为关键。而圯上老人黄石公担心张良才有余而度量不足,故深折其锐气以砥砺其意志,使其“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天下之大勇。文章借旧案翻出新意,文势浑浩流转,出奇制胜。然作者将楚汉相争的胜败仅仅归于张良能忍的个人气质,似有失片面。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然临之而不惊(______) (2)而不能人者(______)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______) (4)非子房其谁之(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乃”与“而其状貌如妇人女子”中“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D.断其喉,尽其肉,
【小题3】选文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第四段引太史公的想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2)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曰‘启乃心,沃朕心’,嘉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劝之武    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之 倾:倒下
D.神思困 茶:疲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小题4】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