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入心。

响過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颈联两句都是虚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小题2】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入心”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06 08:0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 ”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日:“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易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目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有改动)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B.乱之故不能识   治:治理
C.间余言 诣:拜访D.若子所言,是知盲者为盲  第:只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组是( )
A.天下谁非盲也 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饱其腹    悟一日长乎尔
C.而不知不盲者尽盲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闻其音知其姓氏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小题3】下列各句中,都能说明“不盲者之尽盲也”的一组是( )
①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  ②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   ③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④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⑤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  ⑥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辨明是非,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他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朦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无所适从、跌入陷阱而不能自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2)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3)为祀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来到一片开阔的原野上,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B.颔联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充满画面感。
C.诗人善写动景,颔联的“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画面充满灵动之感;接下来的颈联中,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深山秋雨图,同样充满动态美。
D.尾联承接上联好山好水,诗人虽家中屋陋却仍然能安贫乐道、姿态惬意,大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趣味。
E. 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这些暗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胜蔽

(清)陈确

①有二人弈者,虑子而未定,其旁观者先见之。二人以为能,求与之对,则不及二人远甚。故当局难工,而蔽于求胜之心;旁观虽拙,而灼于虚公之见。故凡以利害心虑事,则虑弥周而去道弥远。小数且然,况家国天下之事乎!

②故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虽使知者筹己之事鲜或当。若是者何耶?非爱人不若爱己,而明智之士虑反不及愚下也,利害心憧,而是非之衡眩矣。故二人之虑弈,非不切于陈子之驱蚊也,而犹有蔽之者。故能操陈子驱蚊之诚,而又无二人虑胜之蔽,则于事也庶几矣。

③山阴先生曰:“学者必有真切为己之心。”又曰:“常将一己作世间公共之物。”至哉师言!夫公己者,乃所以为己也。知公己之所以为己,则为己日切而去蔽也日远。

注①虚公:无私公正。②陈子之驱蚊:作者在《眊瞩》一文中写到,蚊子干扰睡眠,因为与自己密切相关,作者虽目昏眼花,仍然尽力驱赶蚊虫。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则于事也其庶几矣”中“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一项是
A.而予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师说》)
C.能顺木之天,以致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D.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小题2】把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
【小题3】概括本文的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