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1】“王知夫苗乎?”孟子以禾苗为喻来说明他反对____、主张____的政治主张。
【小题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但一百年后,秦以武力统一中国。请就此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07:1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发水灾B.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C.勿夺其时 夺:掠夺D.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移其粟于河内 况于将相乎
C.斧斤以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B.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C.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性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D.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