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丘,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卖。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好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承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4 09: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咸阳,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以“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常徭咸阳,观     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之    哺:给人吃
D.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间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以“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节选自《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愿至于江滨被发行呤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①糟:酒糟。②醨:薄酒。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既嫉之     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短: 毁
D.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2段表达了作者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第4、5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汩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相对比,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上,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
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疆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言语温和的样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有背义帝之约,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今大王诚能反其道: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汉王大喜,遂听信计。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所追者谁何?  若:如果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征服
C.此特匹夫之勇耳  特:只是
D.诸将亡者以十数  数:计算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此乃信所以去也
B.吾为公以为将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
D.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虽为将,信必不留。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今大王举而东
C.大王当王关中
D.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上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行军至南郑时,军中许多将士纷纷逃走。韩信揣度萧何屡次推荐自己,却终不能被重用,也逃离了大军。
B.萧何认为刘邦若要图天下,必须要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诸将易得,韩信难求。若挽留韩信,需拜他为大将。
C.韩信认为项羽为人虽喑噁叱咤却是匹夫之勇;虽恭敬慈爱,却是妇人之仁。而刘邦则是素来对人轻慢无礼。
D.刘邦入关废除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地百姓拥戴。而项羽则不得人心。因此韩信认为秦中地区唾手可得。
【小题5】用“/”为下列划线文字断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