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咸阳,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以“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常徭咸阳,观     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之    哺:给人吃
D.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间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以“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节选自《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0: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小题2】下列四个选项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属于我国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我国其他的纪年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B.文中“寡人以不用将军计”的“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同样属于古代皇帝自称的还有“朕”,这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词。
C.本文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共分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D.文中第二段的“归老”,意思是辞官养老,与之类似的词语还有“告老”、“乞骸骨”、“致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六十万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文段二】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赵孝成王崩,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B.汤镬,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进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中的“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D.古代,皇帝之死称“崩”(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崩”),大夫之死称“卒”,士之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秦,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他那种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B.面对挑衅,蔺相如忍辱负重,镇定从容。“廉蔺交欢”这一节,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
C.身为上卿,廉颇优缺点异常明显。他驰骋沙场,战功赫赫,但居功自傲,自私狭隘。后来,他“负荆请罪”,有勇于改过的迹象,但作者司马迁对廉颇这一历史人物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D.廉颇晚景凄凉,壮志难酬。他一心想着报效朝廷,但终因仇人郭开的使诈而不再被起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则运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淝,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沈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数陈不可,而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少帝,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

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北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选自《宋书·檀道济列传》)

(二)太史公曰:……然(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B.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C.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D.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夷:文中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泛指我国古代西方的少数民族,“夷”指我国古代东方或者四方的少数民族。“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B.景平: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此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
C.长城:此处的含义不同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的“长城”,而是指守边御敌的将领。诸葛亮就曾经自许为“塞上长城”,无奈身死五丈原,使得后世英雄泪湿衣襟。
D.背关怀楚:放弃关中之地,渴望回到楚国旧地。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西安一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守孝尽礼,尊奉兄姐。檀道济在父亲丧事期间做到了守孝尽礼;他对待姐姐和兄长,十分恭敬和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B.檀道济追随高祖,累获战功。高祖刚举义时,檀道济就随从他进入京城,其后多次参与讨伐之战,身先士卒,立下了许多显赫战功。
C.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总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全杀死并运回京城示众,但被檀道济全部释放并让其回家。
D.檀道济威名甚重,受人敬佩。他在将要废除庐陵王的那天晚上,进入领军府跟谢晦一同住宿。谢晦那晚恐惧不安,难以入睡,而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数陈不可,不见纳。
(2)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同类题5

陈丞相世家

司马迁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穷巷,以獘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道。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味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简注)
①糠覈:指粗恶饭食。覈,同“籺”(hé),米麦的粗屑。②獘席:破烂的席子。獘同“敝”。③赍用:资财、财物。赍同“资”。
(阅读指要)
本文上半篇记述汉朝丞相陈平年轻时处在贫贱中的一些事,富人张负独具慧眼,力排其子张仲异议,把孙女嫁给当时贫贱的陈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半篇写汉王刘邦荥阳被围陈平足智多谋,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文章语言简练,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主人公陈平,还是其兄陈伯、富人张负,抑或是汉王刘邦、楚王项羽,各具个性,读后令人难忘。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伯常耕田,平使游学(____________)   (2)家乃负穷巷(____________)
(3)为平贫,乃贷币以聘(____________)   (4)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____________)
(5)久之,汉王之(____________) (6)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嫂嫉平不视家生产 ②善,陈孺子为宰
B.①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②秦王恐其破璧,辞谢,固请
【小题3】本文记叙了陈平少时家贫的事,请分别找出最能表现陈平兄长、嫂子、张负对待陈平态度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1)陈平兄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平嫂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平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2)天下纷纷,何时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