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而明辨之也    审:详细B.至于劝善过足矣   规:法则
C.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D.问之人以其短 穷:穷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求一得     然后六合为家
B.取其有益身而己 师不必贤弟子
C.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移其民于河东
D.轻之不屑问焉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4 03: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皆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 偷:怠惰
D.直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希望成为友人益友的愿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小题4】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清王夫之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疲役于此 披: 覆盖
B.六博投琼、耽酒色   渔: 谋取
C.且为大惑之也 资: 借口
D.非雕虫之比  雕虫: 雕琢词句,用于贬义或自谦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取帝之所撰著观之  君于博学日参省平已
B.夸博记者  其无礼于晋
C.君父悬命逆贼      其身则耻师焉
D.志定而学益 臣敢上壁
【小题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一有依靠,那么圣人的训典,就足够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几行文字上下功夫。
B.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C.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人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几行文字上下功夫。
D.人心一有依靠,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读书之人学习文章的精华,不善读书之人,只学其华丽的词章和排偶,不探究文章的内涵。作者认为梁元帝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读书之人,他读书只是“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片面追求形式,因而纵读万卷,也无一用。
B.读书不仅要善于明理,而且要学以致用,或为强国富民,或为修德进业。梁元帝读书虽勤奋刻苦,却只是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所以作者认为他的读书与赌博、耽酒等没什么区别。
C.作者认为读书有了心得,就要将自己的言行用书中的道理来加以检验纠正,而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少了。
D.梁元帝把自己的灭亡归咎于读书太多,而作者认为梁元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读书多的缘故,因而强调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善读。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以进土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 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叶向高并命。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B.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C.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D.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以一甲的第二、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B.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
C.郊坛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总是设在京城的郊外,故以此为名。文中所谓“雷震郊坛”是说天上打雷时把郊坛给震坏了。
D.乘传及乘坐驿车。“传”音“chuán”,指驿站的马车。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廷机性格复杂。他特别廉洁,做事有主见,做事公正无私。同时他非常刻薄,偏执,刚愎自用。他为国尽忠,却没有大局意识。
B.李廷机人缘较差。在他入阁前,多有朝廷大臣阻挠他入阁;在他入阁后,依然有人对他予以猛烈攻击,希望把他从辅臣位子上拉下来。
C.李廷机深受皇帝器重。在他受到攻击时,皇帝始终信任他,为了让他入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还把攻击他的人夺俸或罢官。
D.李廷机较有见识。四川巡抚主张讨伐安尧臣,贵州守臣则反对。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力主撤兵,并且结果平安无事,他因此受到人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
(2)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钝斋记 清方孝标
①由高会君子堂之东偏南折,有小廊,由廊得竹篱,由篱又东折入门,得古柏、榆各一,老桂三,杂卉数十。柏之荫可覆庭,榆之荫方半亩。荫之中有屋凡四楹,中为小堂,左为室,右两楹为斋,方子读书地也,名 曰“钝斋”。
②或曰:“何谓也?”曰:“不忘师教也。”“曷言乎师教?”曰:“余昔读中秘书,实师武陵学士胡公此庵先生也。”先生时以理学倡教,长安贤士大夫从之者众。余受业其门,先生器之。余尝于僦居葺老屋为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义,曰:“回之不可及,不在不愚而在如愚。盖回以不愚而如愚,故庶几凡人以愚而如不愚,故去圣远甚。”辞毕,余拜命曰:“有是夫,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子何利也?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余再拜,受教而归。遂名其斋。
③自是二十余年,患难奔走,或为斋,或不能为斋,而无时不奉“钝斋”之名以周旋。今获安居,奉亲治蔬圃,韦弦之训安敢忘?
④且尝思夫“钝”之义矣。钝,迟也,不利也。《说文》谓字“从金从屯”。屯,邅也,为卦,以震遇坎,以动遇险,故不利。金,坚物也;刚,德也,故以金制屯。此义也,非即余之入险而终济乎险之道耶!……《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然则以屯御金,又非即余之出险而不忘乎险之道耶!然则余安敢不始终其教以自警云。
注①僦:租屋。②孔子向颜回讲授终日,颜回从不提出疑问,似愚。然考其言行,能申发夫子之教,故谓“不愚”。③韦弦:指警戒、规劝。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④屯:卦名,震下坎上。卦象是雷雨交加,故曰“不利”。邅:艰险难行。
【小题1】第一段方框内应填入的字是(  )。
A.此B.之C.其D.厥
【小题2】作者尊奉归有光,本文第①段与《项脊轩志》的相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小题3】本文第④段引《说文》《易》,分析“钝”的含义,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金制屯,即以坚强对付艰难,方可脱离险境。
B.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屯御金,即脱离险境仍不忘艰险,方可平安。
C.“入险而终济险”“出险而不忘险”,说理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忧患意识。
D.以“钝”为书斋名,强调做人要“抱朴守愚”,蕴含了深邃的修身处世之道。
【小题4】议论文也讲究曲折波澜。请赏析本文第②段行文思路的跌宕起伏。
【小题5】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宝山记游

管同

宝山县城临大海,潮汐万态,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鱼龙舞啸,其形声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

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辞》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乌知其体物之工哉!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抵与月同。而其光侵眸,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后月五日,保绪复邀予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也。苏子瞻记登州之境,今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

宝山者,嘉定分县,其对岸县曰崇明。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然对岸东西八十里,其所见已极为奇观。由是而迤南,乡所见落叶浮泛处,乃为大海,而海与天连,不可复辨矣。

(注释)簟:竹席
【小题1】文中的“苏子瞻”即____________(人名)。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与予 (2)今信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
【小题4】本文多出写景,多用即景抒情的写法,例如,有感于夜卧听到的涛声,“意洒然快也”。请结合文章,写出相关语句。
(1)有感于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大乐之”。
(2)有感于日出的过程,感慨《楚辞》“长太息兮将上”的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