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清王夫之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疲役于此 披: 覆盖
B.六博投琼、耽酒色   渔: 谋取
C.且为大惑之也 资: 借口
D.非雕虫之比  雕虫: 雕琢词句,用于贬义或自谦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取帝之所撰著观之  君于博学日参省平已
B.夸博记者  其无礼于晋
C.君父悬命逆贼      其身则耻师焉
D.志定而学益 臣敢上壁
【小题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一有依靠,那么圣人的训典,就足够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几行文字上下功夫。
B.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C.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人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几行文字上下功夫。
D.人心一有依靠,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读书之人学习文章的精华,不善读书之人,只学其华丽的词章和排偶,不探究文章的内涵。作者认为梁元帝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读书之人,他读书只是“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片面追求形式,因而纵读万卷,也无一用。
B.读书不仅要善于明理,而且要学以致用,或为强国富民,或为修德进业。梁元帝读书虽勤奋刻苦,却只是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所以作者认为他的读书与赌博、耽酒等没什么区别。
C.作者认为读书有了心得,就要将自己的言行用书中的道理来加以检验纠正,而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少了。
D.梁元帝把自己的灭亡归咎于读书太多,而作者认为梁元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读书多的缘故,因而强调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善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1: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其俗 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俗也 拔:拔除
C.远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D.不又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与丘长孺书

闻长孺病甚,念念。若长孺死,东南风雅尽矣,能无念耶?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家弟秋间欲过吴。虽过吴,亦只好冷坐衙斋,看诗读书,不得如往时,携候子等虎丘山故事也。近日游兴发不?茂苑主人虽无钱可赠客子,然尚有酒可醉,茶可饮,太湖一夕水可游,洞庭一块石可登,不大落寞也。如何?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二、答赵廷臣书

台翰严颁,殊深内讼,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乎?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请从此绝。

(选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张煌言)

注台翰俨颁:蒙您郑重地写信给我。

【小题1】下列对汉语语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奴”“妓”,名词用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小奴才一样,像失足女一样。《醉翁亭记》中“山行六七里”,“山”也用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B.“近日游兴发不”,“不”,是通假字,通“否”,意思是这几天有没有勃发来吴县一游的兴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的用法,也是通假,通“否”。
C.“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利钝”,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好运噩运。《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细谨”,亦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D.“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是两个判断句,前者省略了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后者以副词“则”表示判断。《芙蕖》一文中“是我于花之未开”,“是”的用法与前者一样,也是表示判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在吴县做官,忽一日,想起老朋友丘长孺,就写信给他,一面调侃丘长孺称病颐养,闭门不出,并夸奖其学识渊博丰神俊逸;一面向他叙述自己疲于应付,当官差的酸楚。
B.作者在信中说了三件与山水之游有关的事:一是没了以往陪侯先生游虎丘的兴致或机会,二是亲兄弟曾来此也只能枯坐衙斋读诗看书打发时日,三是热情邀请老朋友丘长孺同游太湖。
C.赵廷臣写信给张煌言,劝其投降。张的回信,似乎对赵很是尊重,其实“台翰”“台下”“佐命”等词语,都是绵里藏针,皮里阳秋,极尽冷嘲热讽,意在表明自己绝不降清的志向。
D.两则书信置于一卷,不仅仅因为袁张俩人都生于晚明,而是一个王朝的终结,从袁宏道对于官场的厌恶、张煌言作为孤臣的悲愤中,或许能看出些许端倪,甚或是某些必然的联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语言风格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书信都使用了问句。袁宏道用的是疑问句,意在征询老朋友丘长孺是否寄情山水,语气非常殷勤,态度十分真诚;张煌言用的是反问句,用意在加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语气,是期望赵廷臣不要再存妄想的意思。
B.袁宏道的书信多陈述性描写,说自己为官像奴、像妓、像仓老人、像保山婆一般不容易;张煌言的书信多论述性告白,以“岂……耶”“宁为……不为”“若为……何不为”“倘……但”等关联词语,增强力度。
C.两则书信虽然都是长短句结合使用,但有不同:袁宏道的书信,多用散句,语伴情生,对侯先生、对兄弟、对老朋友都尽心尽意;张煌言的书信,多用偶句,言随心发,对大明忠贞不二,对满清绝不苟且。
D.袁宏道的书信,语气舒缓,情义剀切,拳拳挂念之心溢于言表,直抒性灵,如絮家长里短,读之亲切感人;张煌言的书信,言简意赅,语调沉郁,态度决绝,小文章说大事件大志向,读之扼腕,悲愤难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2)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申甫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嬉戏。 ②瘗:埋葬。 ③窭:贫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行 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     卒:步兵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B.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C..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D.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春秋时期称农业劳动者为“庶人”。
D.夫子,在本文中是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人的一种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意在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到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都重点论述了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