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时齐王冏有匡复之功,而专权自恣,公卿皆为之拜,衍独长揖焉。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越,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蜂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王衍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B.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C.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D.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指儿童时代。
B.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
C.长揖,旧时见面的一种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向对方表示敬意。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王衍神情秀美,仪态风雅。虽然得到了山涛的赞扬,但是山涛认为他也许会贻误天下苍生,事实证明山涛眼光独到。
B.王衍声名显赫,时望所归。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他是“一世龙门”,而后辈士子将他视为楷模竞相模仿,遂使虚浮妄诞成为风俗。
C.王衍身居要职,却推脱责任。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做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借口推脱。
D.王衍被俘后,因远近闻名,身居晋之重任,不肯参与石勒政事为其尽力,加上劝石勒称帝,致使石勒大怒,将他杀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2)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7 03:4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现在的北京,古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永乐年间才正式叫作北京,或称京师,经清延用到辛亥革命后。1928年,将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为首都,又改称北京。
B.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汉将营”实指唐兵营,比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山东二百州”等。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
C.“三边曙色动危旌”,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句意是边塞的曙光照耀着倾倒的旗帜,一片凄凉。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词,全然没有堆砌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E. 尾联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东汉时定远侯班超的“投笔从戎”,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缨”,描写抒情,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燕台一望客心惊”的景象。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