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因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对这句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欣赏者可以对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阐发。
B.这座雕像丧失的是两条具体的大理石刻成的胳膊,获得的却是一种抽象的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C.所谓“某些东西”,还包括笼罩着雕像的那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一个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D.美术作品乃至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效果,完全并且只能取决于审美主体即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和评价,而同创作者确实毫无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02 11:4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邻 居
(日本)星新一
我家隔壁搬来了一对奇怪的夫妇。
他们没有孩子,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安定和睦的家庭,但事实竟大出我所料。尽管我们两家隔着一个庭院,可是大声的斥责和叫喊不断闯入我的耳中,而且听到的总是男子的声音,想必那位丈夫的性格一定十分暴躁乖张。而那位妻子倒像个温顺善良的女子,偶尔见到她时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像是在默默承受着一切痛苦。他们这个家庭与我平静美满的家庭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邻居的喧嚣吵闹与日俱增,那位妻子的脸上老是带着红肿,我想那一定是经常挨她丈夫毒打所留下的痕迹。长期下去可怎么得了啊,我甚至为邻居的事担心起来。可是我又不能贸然去干预别人家庭的纠纷、自作主张地对他们进行规劝或提出质问,我只能静静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可是奇怪的是,近来这种吵闹声突然听不到了。
我想,这对夫妇大概是去旅行了吧,或者是经常吵闹惊扰了邻居,感到不好意思而悄悄搬家了。但是一天下午,我正在庭院里修剪树枝,隔着栅栏,意外地见到了那位妻子。她的脸上呈现出我从未见到过的勃勃生气,使我颇觉意外。于是,我上前和她搭话:“太太,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是啊,就连心情也感到特别舒畅呢。”
她脸色红润,声音爽朗,我疑窦丛生,不禁问道:“您丈夫身体好吗?”
这话一出口我便后悔了。她听了也许会生气吧。可是她却以一种毫不在意的口吻答道:“他因为受了点伤,近来一直在家里静养。”
“哦,真的吗?不知他受了什么伤?”
“是因为驾驶不慎,汽车撞上了电线杆,出了事故。不但碰住了头,腿骨也断了,估计还得很长时间才能痊愈。”
“这么说来,得好好进行护理吧。”我充满同情地说道。可是她的心情似乎并不沉重。
“正是这样。不过他以前是个非常爱吵闹的人,自从受伤以后,人就变得安静了。如果能一直如此那该多好啊。”她高兴地开怀大笑起来,回头朝自己的家望了一眼。
自那以后又过了几天,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很想去探望一下这位突然变得温顺起来的暴君。恰好朋友送来一盒雪茄烟,正好可以作为礼物前去登门造访。
按了一下前门的电铃,我静静地等待着。可是迟迟不见有人出来,我便绕过庭院。隔着玻璃窗向里窥望,只见主人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大声说道:“您好……”
可是他只是冲我笑了笑,“啊”了一声,并不为我开门。我便径自把门打开,走了进去。
“听说您受了伤,今天特来看望。”
他仍然模糊不清地“啊”了一声。
我想引他说些什么,于是便这样问道:“今天,您太太上哪儿去了?”
“在这儿啊。”
一个声音突然在我身后响起。我吃惊地回过头去,邻居太太站在那里,不知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她手里握着一把乌黑锃亮的小手枪,正直愣愣地对着我。
“这是干什么?请等一下,我是来看望您丈夫的,快把您那东西收起来吧。”
可是她摇了摇头,说道:“你已经发现了我的秘密,所以不得不杀死你。”
“什么?您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
“别装蒜了,你肯定已经知道我把我丈夫杀死了。”
“啊!那么这位……”
我指了指坐在椅子上的男人,可她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了我的丈夫,但如何来处置这件事呢?我想起了报纸上一则‘无论何事均可前来洽谈’的广告,便试着打了个电话。这是一家名叫亚尔服务公司的厂商,我让他们替我埋葬了丈夫的尸体,并制造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虽然外表很像我丈夫,可是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和做一些很简单的动作。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只要不引起别人怀疑就行了。喂,是这样吗,亲爱的……”
“啊……”
坐在椅子上的机器人以和刚才相同的表情和声音附和道。
“我好不容易才从过去那种痛苦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像小鸟一样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而且想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因此,对于发现这个秘密的人,我非得杀死他不可。”
她紧握手枪,做出了扣动枪机的动作。
“请等一下……我可不想死,也不想丧失今天的快乐生活。我为了摆脱此刻的困境,只得向您公开我隐藏多年的秘密:我的妻子,早已由亚尔服务公司制造的机器人代替了。”
(选自《星新一科幻作品选》,有删改)
小说虽然没有刻意描写邻居太太谋杀丈夫这一情节,但读者读来也不觉得突兀,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伏笔,请找出两处伏笔并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析《

日岸阳子

①中国自隋唐延续到20世纪初的科举制度,是自上而下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成为高级官僚,参与中央政治。为了考科举,必须自幼上私塾。考生通过古典接触先贤言行,学习治世范例,将儒教思想体系化作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身的思想,通过反复习练,以成为国家体制的表现者,而获得这样的教养是做统治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在旧中国具有这种教养的人,被称作“读书人”。“读书人”的理想就是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僚——士大夫,参与政治,发挥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去实现更美好的社会。可以说“为天下苍生”就是他们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使这种学问的内容意义和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得以正当化。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如此执着于当官的理由。就这样,科举成为一种反复生产同质同类的知识分子的机制。在“士”与“读书人”同义的社会上,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国家体制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者。即便像鲁迅笔下的主人公 那样的科举落第者,他们脑里所有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大夫及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③在这个讲演中,鲁迅首先指出,在中国,知识分子不管其为人如何,社会构造上知识分子是站在压迫者的一边的。知识阶级只有在真正认识自身的局限性之后,才可以作为一种过渡的存在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其前提就是必须成为“真的知识分子”,即“觉悟的智识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有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才能够在新世界拥有一席之地。

④鲁迅认为,“觉悟的智识者”首先必须正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现实。要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就必须将自己的视点移至最受压迫的人——平民的立场。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一位中国大学教授,甚至对有人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要描写一个车夫而感到奇怪。鲁迅指摘,要他们与平民用同一视线来正视现实,实在不易。

⑤鲁迅还认为,“觉悟的智识者”必须追求真理,正视自身内部存在的普遍意志与儒学价值体系即士大夫意识形态的矛盾。只有深深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构造上是站在压迫者一边的,而要不断地否定自身内部反复产出的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这样才能找到不与平民敌对的道路。至于那种光批判体制、议论平民文学,而对自身的社会位置从未产生疑问的知识分子,是难以置信的。

⑥再则,鲁迅认为,“觉悟的智识者”必须走出象牙之塔,为人类解放冲锋陷阵。他们不是在安全的场所讲授柏拉图、苏格拉底,而是不顾个人利害,替被剥夺文字的平民说话。当他的言说与变革力量相结合之时,当然会招来危险,而他是不惜牺牲的。

⑦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写道,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种,“先知先觉”将其之“知”传授给后两者,依此引发出他们内含的变革力量。这就是所谓的“知难行易”说。孙中山之说的真谛在于“先知先觉”能引发出“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内在的变革力量;与鲁迅同样,重视“先知先觉”就是重视“觉悟的智识者”的作用。不过孙中山在此并未论及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

⑧鲁迅指出,知识分子的唯一的作用就是替平民来申诉平民的痛苦,也就是实现为平民代言的使命。鲁迅一贯通过文字把平民的痛苦告诉大众,告发欺压他们的人。但那就是一个“(四万万的)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答有恒先生》)的时代。

⑨对于鲁迅来说,究竟是什么将他的文学行为与“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的中国劳苦大众联系到一起的呢?鲁迅坚信,一名文学家为了他的写作这一行为,与大众一样受到压迫、杀害,与大众享有同样命运之时,文学才会与“目不识丁”的大众联系在一起。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鲁迅晚年得以不屈不挠奋勇战斗的精神支柱。

⑩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与平民共命运就是意味着根本改变自己的存在。如若借用海老坂武在论述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时所用之语,可以说鲁迅也把中国革命作为寻求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⑪不仅是鲁迅,凡贴在中国革命前头的“觉悟的智识者”所走过的路,都显示出为解数人类的斗争也正是为创造新人的过程。对站在“今天和明天的交界”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那充满苦涩的革命之路又未尝不是他们自身的再生之路呢。

【小题1】本文是日本作家岸阳子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讲演而作,请根据本文的内容为鲁迅先生的演讲稿拟出标题:《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根据文义,填出相关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名字。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本引孙中山之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本,解释第⑥段加点词“象牙之塔”的涵义。
【小题5】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鲁迅在作品《药》和《祝福》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了?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到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终于,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小题1】结合全文,简述“我”从这幅画中感受到的“可怕力量”的具体内容。
【小题2】谈谈作者设置“美术记者”这一形象的用意。
【小题3】“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小题4】你怎么看待人生中的努力却未必有“报偿”的现象,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①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②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这数年来 ,接 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 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 这里来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 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③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 脓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④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 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⑤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⑥这时家将发现楼里竟胡乱扔着几具尸体。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是 一个女人。
⑦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⑧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 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⑨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⑩“哪里走!”
⑪家将挡住了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跑着的老婆子,俩人便在尸堆里扭结起来。家将终于揪住老婆子的胳臂,把她按倒在地。那胳臂瘦嶙嶙地皮包骨头,同鸡脚骨一样。
⑫“你在干什么,老实说,不说就宰了你!”
⑬老婆子眼睛睁得很大,盯住家将的脸,然后从喉头发出乌鸦似的嗓音,一边喘气,一边传到家将的耳朵里。
⑭“拔了这头发,拔了这头发,是做假发的。”
⑮一听老婆子的回答,竟是意外的平凡,一阵失望,刚才那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了心头。老婆子看出他的神气,一手还捏着一把刚拔下的死人头发,又作了这样的说明。
⑯“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 。这位我拔了她头发的女人,活着时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干了当干鱼到兵营去卖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这会还在卖呢。她干那营生也不坏,要不干就得饿死,反正是没有法子嘛。你当我愿意干这坏事,我不干就得饿死,也是没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样都没法子,大概她也会原谅我的。”
⑰家将把刀插进鞘里,左手按着刀柄,冷淡地听着,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脓疮,听着听着 ,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这是他刚在门下所缺乏的勇气,而且同刚上楼来逮老婆子的是另外的一种勇气。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
⑱“确实是这样吗?”老婆子的话刚说完,他讥笑地说了一声,便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右手离开脓疮,抓住老婆子的大襟,狠狠地说:
⑲“那么,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
⑳家将一下子把老婆子剥光,把缠住他大腿的老婆子一脚踢到尸体上,只跨了五大步便到了楼梯口,腋下夹着剥下的棕色衣服,一溜烟走下楼梯,消失在一片沉沉的黑夜中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一个被主人解雇的家将从走投无路到最终作恶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类道德的巨 大影响。
B.小说第五段划横线的句子写了家将的复杂心理,反复强调“不择手段”,说明此时的家将已经丧失 了基本的善恶观。
C.小说中卖干鱼的女人、拔死人头发的老婆子,既代表着个体的恶,也暗示当时整体道德败坏的社会 环境。
D.文中“脓疮”具有象征意义,从开头写家将“手护着脓疮”到最后写“手离开脓疮”,也象征了家 将的堕落。
【小题2】请简析第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小说先写家将缺乏作恶的“勇气”,结尾又写家将鼓足了“勇气”,你认为“勇气”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勇气”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