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下面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愧”、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从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菜奥纳多·达·芬奇是发见真切的内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中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悯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同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这个研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3】对文中“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往往非常倚重偶然和本能。
B.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达·芬奇创作时完全不靠偶然和本能。
C.达·芬奇坚持独创和个性,与一般的艺术制作全不发生关系。
D.达·芬奇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思索。
【小题4】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蒙娜丽莎口唇抿着的皱痕显示着她在微笑,而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这皱痕为中心。
B.蒙娜丽莎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眼睛显得有些扁长,这是她正在微笑的一个重要标志。
C.蒙娜丽莎下巴部分的线条不十分规则,脸部轮廓稍有棱角,这是由于她在微笑形成的。
D.蒙娜丽莎全身贯注着一种十分温柔的节奏,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着观众,使微笑十分含蓄。
【小题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物眼睛描绘得毫无光彩,是达·芬奇的一项独创。
B.达·芬奇重视绘画的各个细节,包括人物的服饰和背景。
C.能表现出人物浮动的脸部轮廓,达·芬奇是前无古人的。
D.同样表现人物的微笑,波提切利的成就远不如达·芬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4 08:4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①《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的句子。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 “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②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③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悖反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④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他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一生却过得凄凄惨惨。

⑤这位大诗人在《又呈吴郎》写过枣树。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杜甫就写下诗句来劝告吴郎。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

⑥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⑦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诗末又言“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木质坚硬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⑧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这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

⑨我却不以为然,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杆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

⑩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故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⑾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

⑿枣树是乡土的象征,萧乾的《枣核》写得颇为深情。他记叙动身到美国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托他带几颗生枣核,他觉得很蹊跷,等带到之后,才知同窗常常想起北京总步胡同的枣树,想让故乡的枣核在他乡生根发芽,以慰思乡之情。几粒小小的枣核,也可以牵出叶落归根的向往。而我犹感动于作家发出的跨越沧桑的感叹,“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只有其貌不扬的枣树才能够与这份沧桑融为一体,换到别的什么果树,杏树、梨树、桃树、李子树,好像都不大揩调,就像枣树那斑驳粗糙的树皮更适合布满老茧的双手去抚摩,而非纤纤玉手去戏耍。

⒀枣子红了。日子火了,似乎是好事。但如果碧青的枣子中间,有几颗提前红了呢?这种情形,想必好多人都看见过,但思索过原因的人少,从中悟出哲理的人更少。

⒁而在诗坛享有“硬汉诗人”之称的牛汉,就观察过,思索过早熟的枣子,他看到自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就问祖母,祖母说:“那是虫子咬了心的。”果然,它们不久就枯干凋落了。

⒂诗人苦涩地自称“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是一颗被迫成熟的枣子,“一夜之间由青变红。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诗人请求别人不要赞美“我”,因为“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诗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对历史和命运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历史作弄,真像那些突然入侵的虫子,毁灭了珍贵的青春年华!

现在的人们热衷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

【小题1】杜甫是唐朝的___________(风格)诗人,自号___________。
【小题2】第9段划线句中的“这一点”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哪两项不符合文章有关枣树的寓意:(    ) (    )
A.身世动荡,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量
B.感情岁月的沧桑,怀念故土乡情
C.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D.成为大家的人往往命运多磨难。
E.志高者往往与孤独相伴。
F.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小题4】第15段“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中牛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有人认为牛汉的那颗“早熟的枣子”与整个文章的基调不吻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小题6】第16段的收尾收得好,请说明理由。
【小题7】依照文意,另举教材中出现过的杜甫的一诗(或诗句),具体分析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秘史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多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
E. 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个农场工人表示的那种很大的雪花。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魏晋风度”到"晋书尚韵”
——古代人文精神觉醒的自由抒写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人文觉醒集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创精神。这个时代的人们把握了书法审美精神的本质——以汉字线条栽体表现生命的脉冲与旋律,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那个时代因而也属于未来的审美理念,建构了以王羲之及王献之为代表的主流体系。
这个时代,书法理念出现了一次飞跃和升华,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书家的精神面貌、个人的情趣。所谓“魏晋风度”之说,这不仅是对魏晋文人风神举止的概括,而且是对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间我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概括,涵盖了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尚的各个方面。它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以审美的态度对 待黑暗的现实和苦难的人生,以求得超凡脱俗的心态。魏晋风度的表层形态是玄虚清朗、狂放不羁、潇洒出尘,而深层的内质却潜流着忧民忧国的愤懑、烦乱,是生死两难的绝望。而要摆脱这深层的绝望,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纸醉金迷,那只有把这一切深藏起来,采取审美的超现实的生存姿态,这就是当时出现那么多绝世美妙的文章、诗篇、绘画与书法的原因。书法作为生命脉冲和旋律的审美形态,它通过线条运动表现人的内在情绪。魏晋南北朝的书家们率先发现了这个“密码”,于是他们希望通过书写活动,去表露自己那种为时代所崇尚的风流儒雅和潇洒飘逸等脱俗的风度和气质,以复写自我,实现自我,因而有意识地去追求作品的韵律美、流动美及笔墨的高雅清趣。后人把这表述为“晋书尚韵”。
在我国书法史上,激发主体创造精神的动力源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在神秘的宗教意识和儒家入世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审美本能和欲求。二是文人通过书写实现人格复印、感情宣泄以及对怡情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在这种动机支配下产生的书法作品,往往是生命的歌舞和对自我的观照。三是功名利禄、酬酢交际以及商品化的刺激和支配。魏晋南北朝的名家名作,主要受支配于第二种动机,它准确地传达出了人文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因而,“晋书尚韵”说到底是“晋书尚人”。如果说“文学就是人学”,也不妨说“书法就是人法”,“书即人”,尚韵书法不正提供了这一可贵的启示吗?
在汉代书法中,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儒家功利观和价值论对书法风格的影响,那种庄严厚重的庙堂气息正是儒学人格化的传神写照。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儒家一统已被打破,也就是说书法的哲学基础已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在书法的“韵”味中体验到飘逸玄远、从容任性、字外之意,以及那忽隐忽现、逍遥不羁的精灵。还是宗白华说得准确:“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节选自《艺术中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晋书尚韵”和“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晋书尚韵”,是指魏晋南北朝的书家有意识地在书法作品中追求韵律美、流动美及笔墨的高雅清趣来表露个人风流儒雅和潇洒飘逸等脱俗的风度和气质。
B.“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文人风神举止的概括,也是对从三国至南北朝我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概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家名作传达出了人文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往往是生命的歌舞和对自我的观照,所以“晋书尚韵”可以看成是“晋书尚人”。
D.魏晋时代出现的很多绝世美妙的文章、诗篇、绘画和书法作品充分彰显了“魏晋风度”的表层形态和潜在内质的矛盾性。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创精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诗篇、绘画与书法中人文觉醒的集 中体现,在书法中表现得最突出。
B.魏晋南北朝的书家们率先发现书法作为生命脉冲和旋律的审美形态,能通过线条运动 表现人的内在情绪。
C.尚韵书法给了我们一可贵的启示,假如“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书法就是人法”,“书即人”。
D..汉代的书法具有庄严厚重的庙堂气息,是儒学人格化的传神写照。儒家功利观和价值 论对汉代书法风格有很深的影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的人们把握了以汉字线条载体表现生命的脉冲与旋律的书法审美精神的本 质,创造了属于魏晋南北朝也属于未来的审美理念。
B.文人通过书写能实现人格复印、感情宣泄以及对怡情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魏晋南北朝 的名家主要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创作出书法作品。
C.作者引用宗白华的观点是为了证明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儒家―统已被打破,书法的哲学基础已发生变化。
D.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念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书家的精神面貌、个人的情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靠什么拥抱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①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产业化改革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树立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思想的作用。诚如所言,从好莱坞用《真实的谎言》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到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电影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②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中国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③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投资的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对于电影人来说,过去这些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国产电影与进口片“共舞”,品种和品质都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低水平的“烂片”,因强势资本进入中国影院。正因为票房总量的打底,最近几年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欣赏水平与创作水平水涨船高,国产电影开始扎堆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有调查显示,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

④展望未来,大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更多促动效果。2015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电影的“大数据”元年,标志性事件就是10月份广电总局实时票房数据平台上线。官方权威数据统计开始做到每日更新,艺恩网、猫眼电影等一批专业网站提供的数据也日渐专业,再加上电子票务、网络大电影等一大批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态链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⑤有人说过,如果新型智能文明是土地,数据就是滋润土地的河流。如今每一个观众的喜好,都可以通过电影评分系统传递给市场和创作方,未来的中国电影,唯有更贴近群众、更承接地气、更呼应市场,才能在更紧密的创作与传播互动中,找到质、量齐飞的路径。

⑥可以说,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历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特写。《一代宗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念既出,万山无阻。”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就站在巨大风口,笑看风起云涌,投入经济转型的时代潮流,再去赢得中国电影未来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摘自《人民时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市场的繁荣跟投资的关系密切,中国电影曾经因为强势资本的注入而出现了不少低水平的“烂片”。
B.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后,中国电影就从过去的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C.广电总局实时票房数据平台的上线,艺恩网、猫眼电影等提供的专业数据,再加上电子票务、网络大电影等行业的涌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态链都因大数据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D.观众的喜好,可以通过电影评分系统传递给市场和创作方,这种创作与传播的互动才是中国电影质、量齐飞的正确路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的结语指出了今天中国电影繁荣的原因。
B.文章第②段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一代宗师》里边的台词意在提醒中国电影人要不忘初心,不怕险阻才能赢得中国电影更好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D.文章既总结了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经验,又展望了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通过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可见一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银幕块数、影院数量、观影人数以及票房都有了巨大的增长,这说明中国电影不仅贴近群众、承接地气,而且顺应了市场需要。
B.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树立国有与民营一视同仁思想有关。
C.从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的调查显示来看最近几年电影评价已不再是“唯票房论”了。
D.市场的繁荣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因此中国电影要升级换代,赢得下一个“黄金十年”,必须在经济转型中注意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