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西子湾畔访余光中

喻大翔

①余光中这辈子善结“海缘”。 

②《高楼对海》里有很多海,西子湾的海,高楼上的海,从窗口和露台望去的海。诗集“取名《高楼对海》,是纪念这些作品都是在对海的楼窗下写的,波光在望,潮声在耳,所以灵思不绝。”(《高楼对海·后记》)③不管多远,我一定要去看看那窗,看看那楼,看看那海。 

④2013年七月中上旬,我喜欢的夏天到了。学校暑假,我随同济大学裴钢校长一行访问台湾的几所大学。公务告一段落,启程往香港前,获准有两天空闲,可以自行活动。十日一大早,我毫不犹豫地挎起背包,到台北捷运站买票、登车,到海的另一端——高雄去拜访余光中先生。 

⑤火车停靠左营,立等片刻,余先生就出现在眼前。车过一条长路,车过一些窄路,车到海边,再上山。上山时,中大的保安略略弯腰,对他笑了笑,车子就风一样的飙起,那流畅与自由绝不是一般八十五岁老人能够想象的。 

⑥余教授的办公室在文学院大楼四楼,编号“534”,下面是余光中三字的印刷体。刚好这时来了一个女学生,她帮余老师和我拍了一张合影。门的正中是一张菱形的浅底色的抽象画,看过去,画的左下斜边是梵高的自画像,怀疑的眼神和愤怒的黄胡子;余先生就站在他旁边,浅笑着侧耳倾听梵高的声音。画的左上斜边是红底洒金的一个“福”字,有些像毛笔,又有些像炭笔,现在看来,很像是余先生亲笔书写的。 

⑦进屋放下背包,余先生第一个召唤就是去看海!不是步行至沙滩,也不是坐船远行,而是到楼西头的露台上眺海。他办公室的一排窗口朝西南,那里是一座山和一座土红色的楼房,只在远处的右前方,有一线斜斜的绸蓝。我记得,从他门口到西边的露台,中间只隔着一间办公室。步上露台,世界大开!海水一望无际,船影艘艘而点点;近海栈桥纵横,浮标漂浪;更近处和左侧,当然是海堤、山坡和住宅,是一部大蓝大绿大红的音色交响曲。

⑧余先生指着远方轻轻地说:海峡的对面就是大陆,我已经眺望快三十年了! 然后沉默, 再然后,还是沉默。因为这一泓海水,因为六十多年日日夜夜的风波,它将诗人的情思拉得又深又细又长。 

⑨在诗翁的办公室谈了不少话题:比如永春余光中文学馆的建设,他拿出了一张设计图给我看;比如大陆一些选本的删存与得失;他还谈到了关于他的评论和传记作品…… 

⑩余先生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很多书刊,有一册香港的《明报月刊》好像刚刚合上。沙发旁的一张小几上放着一沓学生的英文作业,余先生在整理物件的当儿,我翻了好几页,每一页都有先生勾画的笔迹与文字。最后一页原作英文只有三行,其他都是先生的手迹。在他的允许下,我拍下了这一页,以作意外的纪念。在给学生“90”分的嘉赏之下,先生花了15行对论文作了评价。此外,先生还引申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谈雪莱创作《古舟子咏》的直觉天赋,让学生触类旁通。 

⑪离开余先生办公室之前,他签赠了三本新著给我。 

⑫在海边安静而优雅的大学饭店用了午餐,又在椰叶搭起的凉棚下拍了照片,穿过几幢 教学楼长长的走廊,我们进了中山大学图书馆。下一个活动,就是参访设在该馆的“余光中特藏室”。

⑬这间特藏室面积不大,可是,却是中山大学和他的共同心血,它以余先生亲自设计并 以收藏他从香港返台后的全部作品、图片、画像、手稿、书法、影像等为特色。由导览员开了个头、介绍了各种展览形式,并播放了他吟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位女指挥家指挥合唱的《乡愁四韵》……,其间,他特别拿起人民日报出版社《余光中对话集——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说:里面有郭虹的一篇,超过一万字,是她把问题写好寄给我,我书面回应的,比较可靠。 

⑭那时大约下午三点多了,余先生这时也有些疲惫,说我们该返回办公室拿东西,然后 到他家里晚餐歇息了。 

⑮再进办公室,余先生斜躺在沙发上,拿一小瓶眼药水滴眼睛。片刻,余先生谈兴再起, 与我谈起了乡土文学的论争;谈这些年在华人社会的来去对他创作的影响;还有就是心理上的误解、困惑与忧闷……

⑯在当天最后一班高铁上,我一边啃面包,一边电影似地回忆起从早上开始的经过…… 

(原刊于2018年1月9日《文汇报 笔会》,有删改)

【小题1】本文叙述采访余光中的经历,为什么先从“海”写起?
【小题2】赏析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⑬段中对“余光中特藏室”的介绍有何用意?
【小题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4 03: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⑤“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
⑥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郝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捕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之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选编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选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中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多方面多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内层是最本质特点,结构中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容界定和价值取向方面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8分)
白鹿原上的风
陈世旭
西安是圣城。
白鹿原是圣地。
陈忠实是圣者。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割草拾柴。穿着没有后跟的烂布鞋投考中学,三十里沙石路把脚板磨得血肉模糊。每周日从家里背一周的馍步行去上五十里外的中学。馍夏天长毛,冬天结冰。高中毕业回乡,像祖辈一样刨土挖地,同时热望成就文学。把墨水瓶改装成煤油灯,熬干了灯油即上炕睡觉。冬天笔尖冻成冰碴,夏天的蚊虫令人窒息。几十年过去,所著颇丰,但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将临五十岁,"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 。处于创作思想成熟并且极为活跃的高峰时期的作家心里,"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那便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当时的文坛,"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靡"。已经成为陕西作协主要负责人的陈忠实静静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带上他认为必需的哲学、文学书籍,以及他这之前收集整理的史料,静静地回到已经完全破败的祖居老屋。
新年的艳阳把阴坡上的积雪悄悄融化,强烈的创作欲望既使人心潮湃湃,又使人沉心静气。当陈忠实在草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
这是1988年4月1月。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
三十年后重新蜗居老屋,避开了现代文明和城市喧嚣,连电视信号也因为高耸而陡峭的白鹿原的阻挡而无法接收。最近的汽车站离这个孤单的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子还有七八里土路,一旦下雨下雪,就几乎出不了门。陈忠实重新呼吸的是左邻右舍弥漫到屋院的柴烟,出门便是世居的族人和乡邻的面孔,听他们抱怨天旱了雨涝了年成如何之类。
除了思想,他完全绝对地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应酬性的话动。从1988年春到1991年深冬,他全部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孤清。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连着喝掉一热水瓶酽茶,抽掉两包以上雪茄,渐渐进入了半个世纪前的生活氛围。”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小娥、黑娃……形形色色的人们从黑暗的纵深,一个个被召唤到他的面前,进入他的笔端。唯一的消遣是河边散步,院里弄果木,夏夜爬山坡,用手筒在刺丛中捉蚂蚱;而冬天,则放一把野火烧荒。
整整四年,陈忠实领着《白鹿原》上的三代人,穿行了古原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进入最后的归宿。一切都像庄稼从黄土里长出来一样自然。《白鹿原》登上了当代文学的巅峰。对它的成就和影响。再苛刻的人也难以漠视和否认。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而今的白鹿原,丰胰肥硕,草树葱笼,早不是当年的贫瘠荒凉;而今的陈忠实,形销骨立,瘦削苍黑,早不是当年的强健明亮。
莽莽苍苍的白鹿原北坡,遥远的对面,是骊山那一面,埋着中国的始皇帝。原与山之间,由东向西倒流灞河,从秦岭逶迤而来,在迷茫的云烟中闪闪烁烁,到白鹿原西坡,跟那儿的浐河一起注入渭河。陈忠实祖居的老屋,就在我们站立的坡沿下面,白鹿原是靠背,灞河流过门前。陈忠实说,灞河最早叫滋水,有位君王想要成就霸业,把它改作了霸河,后人觉得过于张扬,给"霸"加了三点水。在《白鹿原》里,陈忠实把浐河写作了"润水",以与灞河最早的称谓"滋水"对应。他的愿望是“滋润”,滋润文学的想象,而文学滋润的,是民族的心灵。
正午,起风了。白鹿原上绿浪翻滚。白鹿原繁荣过:“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初唐·长孙无忌)白鹿原衰败过:"丘坟与城阙,草树共尘挨。"(晚唐·赵嘏)但白鹿原上的风,跟千百年前一样。古人未坐今时风,今风曾经吹古人。
那位把滋水改作霸河的君王是谁,陈忠实说了,我没有听清,即便听清了也记不住。但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我会永远记住。
所有的帝王都会连同他们的霸业消亡,唯文明的薪火永恒。
就像白鹿原上的风。
【小题1】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2分)
(2)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
学奉献了自己。(2分)
【小题3】在作者看来,小说《白鹿原》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4】陈忠实成功创作《白鹿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上谈谈你的着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

苗蛮子

 “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殊不知,早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在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种种缺陷。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否适合中国”。

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欧洲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好武器。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

可尽管如此,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中国文化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不会改头换面全盘中国化。西方人历来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自然是不屑于“以华为师”的。据说当年腓特烈大帝在伏尔泰思想的蛊惑下,曾试着向乾隆皇帝提出要求通商。只可惜这位专制而又开明的君主,被吃了个闭门羹。腓特烈大帝后来在给伏尔泰的信中,恼羞成怒地称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这其中,虽然有乾隆的夜郎自大,但也可看出欧洲人蒂固根深的东方落后论。

这样我们再来看今天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孔子、kongfu(功夫)、书法、京剧、饮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关注。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我们无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吗?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在我看来,答案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而且还要警惕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心态: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天真地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正如不能因为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以为中国文学站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一样——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无逻辑的。这当然不是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事实上,莫言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主流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以及“影视”的传播。因此, 如官方所说的“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说是翻译(传播)的胜利, 至少说是两者的胜利。

 “中国热”以及莫言获诺奖,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个中原因恐怕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够,而在于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不足——诸如京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无疑是有魅力的,然而较之传统文化符号的“繁盛”,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乏善可陈,我们从中实在拿不出足够吸引老外的东西。何况,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墨守成规,而呈现衰败模样,致使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显然,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具有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而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否则便怡人笑柄了。

【小题1】简析第4段的作用。
【小题2】第5段加点词“煮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8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是( ).
A.不仅 更可以 或B.与其   不如 或
C.不仅 更可以   甚至D.与其   不如  甚至
【小题4】通读全文,概括“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除第三副外的另外两 副“面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是缺乏国际话语权和吸引力的。
【小题5】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崇洋媚外”者(第1段)和“爱国分子”(第8段)都持否定态度。
B.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曾受到部分欧洲哲学家的热情追捧。
C.作者记述腓特烈大地批评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目的在于揭示其不完整而功利的中国观。
D.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滋生国人的盲目乐观心态。
【小题6】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么,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以孔子学院为例,结合文章观点,分析改变当前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之出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现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经营,希望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四: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需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四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语言风格不完全一致,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