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西子湾畔访余光中

喻大翔

①余光中这辈子善结“海缘”。 

②《高楼对海》里有很多海,西子湾的海,高楼上的海,从窗口和露台望去的海。诗集“取名《高楼对海》,是纪念这些作品都是在对海的楼窗下写的,波光在望,潮声在耳,所以灵思不绝。”(《高楼对海·后记》)③不管多远,我一定要去看看那窗,看看那楼,看看那海。 

④2013年七月中上旬,我喜欢的夏天到了。学校暑假,我随同济大学裴钢校长一行访问台湾的几所大学。公务告一段落,启程往香港前,获准有两天空闲,可以自行活动。十日一大早,我毫不犹豫地挎起背包,到台北捷运站买票、登车,到海的另一端——高雄去拜访余光中先生。 

⑤火车停靠左营,立等片刻,余先生就出现在眼前。车过一条长路,车过一些窄路,车到海边,再上山。上山时,中大的保安略略弯腰,对他笑了笑,车子就风一样的飙起,那流畅与自由绝不是一般八十五岁老人能够想象的。 

⑥余教授的办公室在文学院大楼四楼,编号“534”,下面是余光中三字的印刷体。刚好这时来了一个女学生,她帮余老师和我拍了一张合影。门的正中是一张菱形的浅底色的抽象画,看过去,画的左下斜边是梵高的自画像,怀疑的眼神和愤怒的黄胡子;余先生就站在他旁边,浅笑着侧耳倾听梵高的声音。画的左上斜边是红底洒金的一个“福”字,有些像毛笔,又有些像炭笔,现在看来,很像是余先生亲笔书写的。 

⑦进屋放下背包,余先生第一个召唤就是去看海!不是步行至沙滩,也不是坐船远行,而是到楼西头的露台上眺海。他办公室的一排窗口朝西南,那里是一座山和一座土红色的楼房,只在远处的右前方,有一线斜斜的绸蓝。我记得,从他门口到西边的露台,中间只隔着一间办公室。步上露台,世界大开!海水一望无际,船影艘艘而点点;近海栈桥纵横,浮标漂浪;更近处和左侧,当然是海堤、山坡和住宅,是一部大蓝大绿大红的音色交响曲。

⑧余先生指着远方轻轻地说:海峡的对面就是大陆,我已经眺望快三十年了! 然后沉默, 再然后,还是沉默。因为这一泓海水,因为六十多年日日夜夜的风波,它将诗人的情思拉得又深又细又长。 

⑨在诗翁的办公室谈了不少话题:比如永春余光中文学馆的建设,他拿出了一张设计图给我看;比如大陆一些选本的删存与得失;他还谈到了关于他的评论和传记作品…… 

⑩余先生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很多书刊,有一册香港的《明报月刊》好像刚刚合上。沙发旁的一张小几上放着一沓学生的英文作业,余先生在整理物件的当儿,我翻了好几页,每一页都有先生勾画的笔迹与文字。最后一页原作英文只有三行,其他都是先生的手迹。在他的允许下,我拍下了这一页,以作意外的纪念。在给学生“90”分的嘉赏之下,先生花了15行对论文作了评价。此外,先生还引申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谈雪莱创作《古舟子咏》的直觉天赋,让学生触类旁通。 

⑪离开余先生办公室之前,他签赠了三本新著给我。 

⑫在海边安静而优雅的大学饭店用了午餐,又在椰叶搭起的凉棚下拍了照片,穿过几幢 教学楼长长的走廊,我们进了中山大学图书馆。下一个活动,就是参访设在该馆的“余光中特藏室”。

⑬这间特藏室面积不大,可是,却是中山大学和他的共同心血,它以余先生亲自设计并 以收藏他从香港返台后的全部作品、图片、画像、手稿、书法、影像等为特色。由导览员开了个头、介绍了各种展览形式,并播放了他吟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位女指挥家指挥合唱的《乡愁四韵》……,其间,他特别拿起人民日报出版社《余光中对话集——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说:里面有郭虹的一篇,超过一万字,是她把问题写好寄给我,我书面回应的,比较可靠。 

⑭那时大约下午三点多了,余先生这时也有些疲惫,说我们该返回办公室拿东西,然后 到他家里晚餐歇息了。 

⑮再进办公室,余先生斜躺在沙发上,拿一小瓶眼药水滴眼睛。片刻,余先生谈兴再起, 与我谈起了乡土文学的论争;谈这些年在华人社会的来去对他创作的影响;还有就是心理上的误解、困惑与忧闷……

⑯在当天最后一班高铁上,我一边啃面包,一边电影似地回忆起从早上开始的经过…… 

(原刊于2018年1月9日《文汇报 笔会》,有删改)

【小题1】本文叙述采访余光中的经历,为什么先从“海”写起?
【小题2】赏析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⑬段中对“余光中特藏室”的介绍有何用意?
【小题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4 03: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游戏中,五路、三路或一路英雄在地图上施展技能、提升等级、互相厮杀,并以率先摧毁敌方基地的水晶塔为最终目标。时常看到在餐厅、电影院门前,三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低着头拨弄着手机,那十有八九是一起“开黑”(组队开始游戏)了,并且不时能听到“我一个技能一千血”之类的游戏台词。
根据2017年4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
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一些家长质疑说,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了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 2%。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5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材料三的内容说明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全是否定的。
D.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参与者全是未成年人。
B.《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存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D.“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E. 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
【小题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衷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 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經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欲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 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 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 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 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抓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销。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 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 ”长哥看她, 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 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 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 ”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衷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 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 :“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 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 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 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 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 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 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B.小说颇葙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 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 长哥是个有些浪漫、向往美好爱情、爱幻想、有梦想的民间艺人。
C.“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髙雅艺术,曲高和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D.“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冷清、自在,与下文“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相呼应。
E.小说匠心独运,通过对渔鼓听者渐微的伤感的描写,引发了在现代文明进程里传统 文化逐渐被侵蚀甚至遗落的担忧。
【小题2】小说对村子里的三户人家的描写,分别侧重反映什么样的生活现状?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长哥说唱时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3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科学时报》、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源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也就是4次运算。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分解一个2048比特的数
传统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时间
10年
24小时
硬件
占据1/4北美面积的服务器农场
小房间里的一台量子计算机内含一百万个量子比特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会上说:“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进行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美媒评价: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厄科特指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将是属于北京的。
(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不能理解为50%的概率是死的,50%的概率是活的,而应该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B.材料二运用了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时间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材料三中姚期智指出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机和AI结合,我们就可以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凌驾于自然之上。
D.三则材料广泛,既有多个网页资料,又有报刊宣传,形式多样,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E. 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介和专家都高度认同,并给予高度赞扬。
【小题3】三则材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量子?请分别予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落别处

林清玄

①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②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③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④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⑤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⑥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⑦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⑧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⑨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⑩“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⑪“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⑫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⑬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⑭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⑮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⑯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⑰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小题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联系全文,推测第⑭段划线句“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中我“迟疑”和“没有退避”的原因。
【小题3】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中划线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忠实的文学梦

——看不见未来的文学自修

经毛西公社批准,从1962年9月开始,高考名落孙山的陈忠实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初级小学任民请教师。当了民请教师,工作算是安稳了,生活也有了着落,但是未来怎么办?就这样一辈子教下去,还是要有另外的打算?这个问题,其实在他刚一当上民请教师,就浮上了心头。

20岁,人生已经进入成年。陈忠实切实感到,这是一个令人心悸魄颤的年轮。告别学生时代,迈入广阔的社会,眼前突然展现一个茫无边际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人有时却是相当的迷惑,人生之路究竟应该向哪里走?怎么走?这是个问题,是大问题。

这个时候,在关于未来的思考中,陈忠实心底那个文学之梦又悄悄地浮上了心头。大学梦破灭了,文学梦还在。有梦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文学梦里。陈忠实决定自学,自学文学。上不了大学,那就自学大学课程。

大学梦破灭之后,陈忠实回到了乡村,回到了祖辈千百年来生活的故土,自学文学,并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文学也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那时的农村青年,要跳出农门,其难度真比登天还难。陈忠实明白,自己在农村,人生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剩下自我奋斗一条路了,只能靠自己。这无疑是一条悲壮之路。因为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出头之日。第二,文学毕竟具有精神慰藉功能,文学在当时也不失为苦闷情境下的一种精神安慰。当然,根本的原因是陈忠实自初二对文学发生的兴趣,于绝望中更加凸显出来,这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环境是艰苦的:在一个破屋子里,窗户纸被西北风吹得一个窟窿接一个窟窿;条件是简陋的:一张古老而破旧的小条桌,用草绳捆着四条腿。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是用废弃了的方形墨水瓶制成。但是,陈忠实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度过了痛苦彷徨期的陈忠实,开始了虽然有所计划但实在是遥遥无期的文学征程。一切都重新开始,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作品发表之日,就算他的“我的大学”毕业之时。

后来,陈忠实曾多次不无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再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

这是一个青年奋斗者的形象,也是一个文学殉道者的肇端。

他将白天的时间全部给了孩子们,而晚上的时间则属于他和他顶礼膜拜的文学。

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读书,一是练习写作。那个时代乡村青年的读书,当然无可选择,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无人指定必读书目,也没人指点迷津,完全是遇到什么读什么,找到什么就读什么。这样,所接触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品种较为单一,多为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文学书及民间的一些藏书。这种阅读状况在中国乡村社会极为普遍。同时,这些时代流行书及民间藏书的文化品格,对陈忠实的文化人格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塑造作用。陈忠实在阅读中,感觉合乎自己口味的,就背下来。对特别感兴趣的篇章则进行分析,学习其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读了也写,不断地写。这种写作,基本是文学练习,较少写完整的作品,大量的是记生活笔记,长短不拘,或描一景,或状一物,或写一人,或叙一事,日日不断。

这个时候,陈忠实内心的信条只有一个,那就是“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每换一个新的生活记事本,他都要在开篇写上这句话,视之为座右铭。这个信条所含的埋头苦干实干的哲理令他信服,他也觉得适合他的心性。此言第一让人排除侥幸心理,第二抑制自卑心理,陈忠实觉得,这两种心理是他当时最大的敌人。

陈家本来就不富裕,“三年困难时期”及至以后,饱肚乃最大问题。陈忠实的“但问耕耘”,没有电灯照明,也没有钟表计时,晚上控制不住时间,第二天就累得难以起床。陈忠实想了一个办法,既能照明又能计时,他用一只小墨水瓶做成煤油灯照明,常常烧焦了头发熏黑了鼻孔,瓶中煤油燃尽,即上炕睡觉。算来此时大约为夜里12点钟,长此以往竟成一生的习惯。

春秋时节,气候宜人,好过一些,到了冬夏两季,就有点难以忍受。冬无取暖设备,笔尖先是冻成了冰碴。夏无制冷手段,酷热常让人头晕眼花。更为难耐的是,蚊虫肆虐,叮咬得人无处躲藏,用臭蒿熏死一批,烟散之后,从椽眼儿和窗孔又钻进来一批。夜里,乡间的农民一家人在场头迎风处铺一张苇席纳凉,他却躲在小屋里,穿一条短裤,汗流浃背地读着写着。母亲有时担心他沤死在屋子里,硬拉他到场边去乘凉,他却丢不下正在素描着的某一个肖像,得空儿又溜回小屋去继续“耕耘”。

陈忠实的自学和奋斗当时都是处于秘密状态。胸中虽然有宏图,但这时的陈忠实其实是自卑多于自信,一方面是内心创作热潮在涌动,一方面又全力避免更多的嘲讽。在这个看不见未来的文学自修中,他不怕受苦受难,但是担心被人讽刺和嘲笑。于是学习与写作便呈现一种“地下”状态,对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陈广禄,他都绝口不谈,偶被问及,总是极力回避,顾左右而言他。他的父亲对他的行为难免奇怪,常常忍不住,问他整夜整夜钻在屋子里“成啥精?”他说“谝闲传!”见如此作答,父亲虽然心存疑问,却也不再追问。

陈忠实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文学自学,是在一种相对单一的文化和精神环境中展开的。那时的文学观念只有一种,这就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没有人对此怀疑,至少没有人能公开对此提出怀疑,于是,这种观念就成了“真理”陈忠实的自学,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可以很扎实,但文化视野无疑会受到局限。在20世纪50年代以至6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背景下,陈忠实的文化视野不可能是驳杂的,而只能是单一的。

自学也有其优长。自学由于是自己在黑暗中的艰苦摸索,较少受外界的干扰和魅惑,容易形成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和坚定的信念。

在写什么人的问题上,陈忠实学习和接受的,当然是“写人民大众,不写个人”这样的文学观念。这一点,也形成了陈忠实迄今一以贯之的文学立场和文学观念。客观地看这个问题,这一点,既束缚过陈忠实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创作。陈忠实的笔下,特别是他的小说,从1974年的《高家兄弟》到1979年的《徐家园三老汉》,再到1988年至1992年的《白鹿原》,以至2001年的《日子》,所写的对象,都是人民大众,是农民,是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而且,陈忠实的小说和散文中,一直信奉和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不信鬼神,不言佛道,几乎就是坚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信条。他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基本上是以真实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艺术描写或必要的虚构,从来不写自己没有见过的或者是不相信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写人、写事,他基本上都是直接面对,正面描写,较少侧面取巧或以虚写实。他的文学特点以至后来的文学风格正好应了他的名字:忠实。忠实于生活,忠实于历史,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

(摘自《陈忠实传》邢小利著,有删改)

【小题1】陈忠实在文学自修上表现出优秀的学习品质,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梦破灭后回到乡村的陈忠实,“自学文学,并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说明此时的陈忠实人生目标明确。
B.“自己在农村,人生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剩下自我奋斗一条路了,只能靠自己。”这句话主要表明了陈忠实决心坚定。
C.白天时间全部给学生,晚上则属于自己和文学。经受住了夜晚的困倦、冬季笔尖冻成冰楂、夏季酷热让人头昏眼花的考验。这些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刻苦的陈忠实。
D.给自己定下规程,自学四年,从读书和练习写作两方面努力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显示出陈忠实的文学自修有比较清晰的计划。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考落榜后,陈忠实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的根本原因是绝望中凸显出来的自高二对文学发生的兴趣。
B.陈忠实曾多次不无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再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这句话表现了陈忠实急功近利的心理。
C.陈忠实的文学自修在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上很扎实,但是文化视野受到局限变得单一,这反而使他信念坚定和思维定势根深蒂固。
D.陈忠实从来不写自己没有见过的或者是不相信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一直信奉和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
【小题3】对于陈忠实“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内心信条,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