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

苗蛮子

 “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殊不知,早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在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种种缺陷。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否适合中国”。

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欧洲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好武器。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

可尽管如此,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中国文化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不会改头换面全盘中国化。西方人历来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自然是不屑于“以华为师”的。据说当年腓特烈大帝在伏尔泰思想的蛊惑下,曾试着向乾隆皇帝提出要求通商。只可惜这位专制而又开明的君主,被吃了个闭门羹。腓特烈大帝后来在给伏尔泰的信中,恼羞成怒地称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这其中,虽然有乾隆的夜郎自大,但也可看出欧洲人蒂固根深的东方落后论。

这样我们再来看今天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孔子、kongfu(功夫)、书法、京剧、饮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关注。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我们无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吗?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在我看来,答案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而且还要警惕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心态: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天真地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正如不能因为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以为中国文学站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一样——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无逻辑的。这当然不是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事实上,莫言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主流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以及“影视”的传播。因此, 如官方所说的“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说是翻译(传播)的胜利, 至少说是两者的胜利。

 “中国热”以及莫言获诺奖,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个中原因恐怕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够,而在于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不足——诸如京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无疑是有魅力的,然而较之传统文化符号的“繁盛”,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乏善可陈,我们从中实在拿不出足够吸引老外的东西。何况,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墨守成规,而呈现衰败模样,致使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显然,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具有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而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否则便怡人笑柄了。

【小题1】简析第4段的作用。
【小题2】第5段加点词“煮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8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是( ).
A.不仅 更可以 或B.与其   不如 或
C.不仅 更可以   甚至D.与其   不如  甚至
【小题4】通读全文,概括“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除第三副外的另外两 副“面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是缺乏国际话语权和吸引力的。
【小题5】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崇洋媚外”者(第1段)和“爱国分子”(第8段)都持否定态度。
B.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曾受到部分欧洲哲学家的热情追捧。
C.作者记述腓特烈大地批评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目的在于揭示其不完整而功利的中国观。
D.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滋生国人的盲目乐观心态。
【小题6】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么,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以孔子学院为例,结合文章观点,分析改变当前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之出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3:3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就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手段。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郭齐勇
熊十力的一生与世俗浮浅习气决绝,鄙弃随波逐流、追慕声誉、震慑于权威的奴才性格。他说:“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这表达了熊十力的自立之道。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先生作为民族的哲人,虽生活穷困,却凭着他对***的万耀煌,让他送一百万元给熊十力办研究所。万耀煌派人给熊送去,熊当场退掉。来人说如不收下,回去不好交差。熊说,这不关你们的事,我熊某对抗战既无寸功,愧不敢当。
这年6月,徐复观将熊十力的《读经示要》呈送蒋介石,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先生办哲学研究所。熊十力再次拒绝。他给徐复观写信“吾生已六十有二,虽不敢曰甚高年,而数目则已不可不谓之大,不能不自爱护也。何敬之先生款,既不办研所,自须璧还,否则将成笑话也……如今士类,知识品节两不败者无几。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奉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我所欲为,不必由当局以财力扶持。”
这一封信最清楚不过地表明熊十力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名誉、自尊和学术生命,保持气节操守,坚持独立人格。虽然他非常想办哲学研究所,但因是政府最高当局资助,他宁可不办,也不能拿这笔钱。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最后由徐复观把这笔钱转赠了他处。
相关链接:
(1)熊十力: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在哲学家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海内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蔡元培称熊氏乃两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马一浮先生更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道生、玄奘、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
《熊十力:一头特立独行的熊》
(2)说到著述,熊十力既不是同代学人中笔耕最勤的,也不是著书最多的,但如果说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则又非《新唯识论》莫属。其第一稿撰写于学佛期间,此后,1923至1928年已经有4稿写出,经过1930稿直到1932年,才形成文言文本的定本;又经过12年的磨砺,到1944年方形成语体文本的定本。说到用心,在撰写《新唯识论》时,他曾为自己题一幅联:“道之将丧也,文不在兹乎?”,由此可见其人的自负与担当;说到心不旁骛,他在北大任教的数十年中,每周只上两节课,且只在家里上,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可见其用心之专与用力之勤。
(丁为祥《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熊十力认为做学问就不能考虑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只有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才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B.熊十力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在流亡困厄之中仍能神游玄圃,并且对哲学创作情有独钟。
C.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导致熊十力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但他仍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D.蒋介石曾经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熊十力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十力坚决拒绝,并给徐复观写信解释自己不接受的理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本开头引述熊十力自立的一段话,既照应了题目中的“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又引出了对熊十力一生艰难生活的叙述。
B.熊十力年老的时候居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潜心研究哲学,即使贫困仍竭尽全力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
C.熊十力在抗战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新唯识论》和《读经示要》两部巨著,他的《读经示要》后来还被徐复观呈送蒋介石。
D.熊十力一直想建立一个由自己主持的哲学研究所,但又拒绝了蒋介石的资助,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抗战没有功劳,于是拒绝了。
E. 熊十力著作丰厚,在同时代学人中论笔耕勤奋、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心无旁骛,恐怕无人能够超出他。
【小题3】熊十力是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文中熊十力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调查发现,父母为近视者子女近视率为48.28%,其中高度近视者占52.12%,明显高于父母无近视者子女的近视率27.28%、高度近视率36.76%。而又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先天性遗传患者长大以后近视甚至会超过两千度,这主要是遗传所致,因此目前无有效方法可阻止其继续加深。
外部因素中,用眼过度、阅读距离太近等错误的读写习惯等都将导致视力下降。原因是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操作精密仪器使眼体视物聚集的睫状肌处于痉挛状态,从而不能放松到原来位置。处于一个大量学习和阅读的环境中,近视的发生率就会相对提高。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都显示近视在学龄前很少出现,而在上学期间逐渐增加并会在学习紧张的大学期间达到高峰。
缺乏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会导致近视。某视力矫治中心搜查的资料显示:体校学生近视率明显小于普通高校,仅为普通高校的四分之一。这一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有关,体校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多,在室外视野也比较开阔。普通学校女生比男生更不喜欢运动,也存在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现象。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近视。某视力矫治中心搜集的大量资料说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铬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青少年,铬的需求量比成年人大。铬主要存在粗粮、红糖、蔬菜及水果等食物中,青少年如果长期吃精细食物,会造成铬的缺失而患上近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视力报告》)
材料二:
2010年中外学生近视率比较
 
小学生近视率
初中生近视率
高中生近视率
大学生近视率
中国
29.96%
53.43%
72.80%
77.95%
日本
25.70%
49.00%
63.80%
高于63.80%
德国
8.80%
15.60%
-
20.40%
 
2017年中国学生近视率统计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近视率
43.50%
71.89%
81.89%
90.29%
 
(摘编自《世界各国近视概况》)
材料三:
中国眼科专家、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介绍说:“近视可能导致严重的眼病,如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较高的高度近视率将来可能导致失明者增多。而且,近视率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未得到遏制。一个孩子患上近视后,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近视程度通常会逐年加重。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那时,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者可能出现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提醒相关部门,长期以来,我国与视觉健康相关的机构设置与政策内容,主要围绕防盲治盲展开,缺乏对整体视觉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整体视觉健康的有效措施,在公共教育、预防保健、医疗保障及社会引导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国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相关预防保健措施形同虚设。
报告强调,青少年视力普遍恶化,从长远看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在可量化的社会经济成本中,视力受损患者的劳动参与损失不容忽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近视率为何居高不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近视遗传的方式,存在多种观点,如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
B.中帝度近视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某些先天性遗传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近视会进一步加深,目前还没有办法阻止。
C.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认为,中国近视患病率将会继续增长,5岁以上的近视患者将超过国民总数的一半。
D.近视并非小事,它将会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患者,子女出生后,一般都会患先天性遗传近视,而且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很大。
B.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外国,近几年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C.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防治近视,要重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殷,因为这一阶段近视率增长幅度最大。
D.近视的后果很严重,首先,近视程度只会逐年加重,进而导致青光眼、黄斑病变等严重的眼病,直至失明。
【小题3】个人怎样才能有效预防近视?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路明
木心,本名孙璞,号牧心,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1937年年末,乌镇沦陷。当时木心10岁,“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少年木心口出狂言,“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惹得长辈们哄堂大笑。有的只当是童言无忌,有的说他是“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木心和茅盾是远亲,孙家花园和茅盾故居在一条街道的两端。茅盾到上海做事,在乌镇留下一屋子欧美文学经典。年少的木心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得了‘文学胃炎症’”。  
书读多了,他便尝试着创作。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家人看了他的诗,商讨:“弟弟年纪这样轻,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木心写道:“我知道他们的忧虑。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会出家做和尚的。” 
19岁时,他借口养病,独自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其中有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专心读书、写文章。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矿烛一支。从夏初一直写到第二年的雪化时,交出三大篇论文———《哈姆莱特泛论》等,不为发表,不求成名。
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个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人家出洋留学,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我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1947年,一腔热血的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卡车上跳上跳下。
1948年,木心短暂投奔新四军,绘制马恩列毛的巨幅画像。后因此事被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木心避走台湾,直到1949年才返回大陆。不久他在解放军部队中做宣传工作,因自小患肺结核,一边咯血,一边扭秧歌、打腰鼓。  
“文革”时,他先是在本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藏书、20集手抄精装本全部被抄走。后来被囚禁18个月,折断三根手指。某夜他乘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出,逃出后茫然自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栅栏里钻回。  
他在烟纸背后写,在写交待材料的纸上写,夜里没有灯,就盲写。他前后写下65万字,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他藏在破棉絮里带出来。这65万字里,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有的只是他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以及断续写下的诗。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木心说,平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浩劫临头,才知道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
1982年,木心旅居美国。在纽约牙买加区的一幢小公寓里,他以绝笔的心情日日写作,写出了大量的论文、随笔、小说和诗歌。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为一群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从而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后来,陈丹青整理了那五年的五册听课笔记,共85讲,逾40万字。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而是木心的个人文学记忆,是木心之所以为木心的渊源。这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也是文学的福音书。
2006年,在孙家花园的废墟上新建起一座二层小楼,周围香樟、榆树丛生,名曰“晚晴小筑”,那是木心晚年隐居之所。此时他在乌镇已无一个亲人,他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
2011年12月21日3时,乌镇。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
用木心自己的话来总结他的一生,是合适的: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木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木心小时候的文笔特别素净,这与他大量阅读形成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这种素净的文笔也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特点以及他一生的命运。
B.木心在19岁时就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他以养病为名一个人在莫干山专心读书、写文章,将近一年时间中写了三大篇论文,但不是为了发表和扬名。
C.锦衣玉食的生活不是木心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在动荡的年代太过安逸是一种原罪,是需要改正的,于是他积极加入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行列。
D.“晚晴小筑”是木心最后的归宿,作为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最后一个人,他就如自己喜爱的陶潜一样隐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孤独无助地去世。
E. 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肉体上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一直是古希腊、意大利文明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小题2】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做法?请结合文本概括。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中“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4】为什么说“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是读木心合适的总结?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