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现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经营,希望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四: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需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四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语言风格不完全一致,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11:1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我是路人甲》观后感

李贵宏

哲人们曾经说过:“对于梦想,你努力过、追寻过、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你将今生无悔。”这句饱含理想主义色彩的励志话语,成为无数有着热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逐梦的座右铭。《我是路人甲》在诠释理想与激情的同时,更多的是用理性客观的冷思维去剖析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不可预估性,真实表达现状而不是一味渲染拔高。追梦的艰辛与成长的过程也许是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片里片外所引发的共鸣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无论你是一个想当明星的文艺青年,还是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与“路人甲”一样,都有着饮食男女默默打拼的共性特征。影片是一面镜子,既看得了别人也可照得见自己,这也佐证了一个香港导演为何钟情于草根平民的追梦故事。没有大角色大明星,只有如同山谷里幽静的野百合一样的小人物真实生存状态的原生态电影,因为尔冬升、梁朝伟、林青霞、舒淇等原本都是默默无闻、平凡无奇的“路人甲”,如今他们看的是“致青春”,而更多的年轻观众看的正是现实里那残酷逐梦的青春进行时。

作为香港导演,尔冬升拍摄此片绝非偶然,也是苦苦寻求的一种突破。他的从影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有故事感染力的“路人甲”成长史,千辛万苦直至做了导演之后,关注社会底层,反映现实的残酷,聚焦小人物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成了他电影创作的源泉与主旨。他的《门徒》《旺角黑夜》,因其讲述底层人物的边缘性社会生活而闻名,特别是获得金像奖的《新不了情》,将小人物的苦苦挣扎、乐观向上与香港社会的人文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颇为生动,文艺范的感性认识总是嵌入了理性尺度的思维表达。这次,依旧延续了平民气息的《我是路人甲》,既是对当代青年青春、理想与奋斗的人文关怀,也可理解为是他对自己那一代电影人青春往事的怀念与致敬,用感知的任性与深刻的理解去关注身处变革时代颇具社会代表性的“横漂”一族的今天和未来。

《我是路人甲》让人们破天荒不再关注大明星,看到的只是一群既陌生又熟悉的青涩面孔与自我影子,这是影片在题材表现上的重大突破。小人物也有大梦想的励志情怀贯穿影片始终,草根们自然无邪的本色表演也一样能够撑起整部影片,因为真实、因为质朴、因为共鸣,更易走进内心去打动人们。影片有着纪录片的纪实痕迹,但毕竟是故事片的框架与叙事,无论在故事结构的戏剧张力上,还是在演员表演的娴熟度上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吃多了色香味重口的饕餮大餐,也很想尝尝更接地气、更有生活质感的生鲜小菜,虽说有点生涩不很完美,但感觉很清爽很养胃。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既符合了影片主题表达所需的风格,也是导演内心真正想任性一把、做回自我的初衷体现。

影片的亲民之风拂面而来,温暖中有心酸、快乐中有残酷,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冷暖情怀与真实状态,视角更大胆、表达更独特,商业体系下依旧不变的是文艺的气息。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在艺术手法与技巧运用上没有过多的炫耀与张扬,甚至客串的大明星个个也只露了分秒钟的脸,彻底收敛了星光。半写实半虚构的戏剧化故事,浮光掠影地展现了“横漂”一族群演们的辛酸与梦想,同时也注入了整体的娱乐性与代入感,有欢笑有泪水,也有共鸣度。

梦想是否照进了现实?电影会告诉你答案:酸甜苦辣中,小人物也有大梦想,野百合也会拥有春天。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寻梦的过程,其间的辛酸与快乐才是我们青春的财富与成长的果实!

(选自《安徽日报》,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电影《我是路人甲》在内容、思想以及拍摄方面的独特之处。
【小题2】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请谈谈这一过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唐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成熟、最为辉煌的时代。随着物质文化的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悄然变化。受西域文化的影响,人们崇尚的是更加华美的器物,金银器、唐三彩成为这一时期的新宠。玉器含蓄、内敛的特征与隋唐社会的审美有了很大的距离,人们不再觉得玉器有多么神秘,体现神权、王权的意识已不复存在,玉器基本上成为人们珍藏、佩饰的物品。唐代的玉装饰品多为玉步摇、发簪;唐代出土的玉带板较多,玉带板是官服上的礼仪腰带,唐时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由于职位高低不同,官员、亲王、皇帝佩带的数量、质量都有一些差别,等级愈高,数量愈多,质量也愈好。隋唐时,玉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了同时代金银细工、绘画雕塑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东亚、西亚等地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玉器开始具有世俗化意味,一般百姓接受的花卉图案大量出现,写实性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至此,延续中国近3000年的王玉期结束,玉开始走向民间,玉的民俗化时代拉开了序幕。
宋代是一个文人的社会,是一个追求艺术趣味、讲究生活品位的时代。玉器的精致内敛,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让无数文人喜爱。宋代的许多皇帝酷爱艺术,由于朝廷的推动和倡导,文人书画兴盛,文房用具便成了玉人精心雕琢的对象。文人好古,宋代崇古之风盛行,社会形成了一股崇尚古玉质朴、典雅的风气。同时,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镇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许多商人富裕之后,也要效仿文人、附庸风雅,这样大量的玉器飞入寻常百姓家。最为典型的题材为“持荷童子”,莲花和童子合在一起,表示连连得子,喜庆、祥和的玉器吉祥图案得到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布衣百姓的喜爱。玉器的形制、纹饰讲究对称均衡,图案讲求吉祥,达到了艺术和生活的和谐统一。
客观地讲,从唐代起,玉器开始走下神坛,成为代表美好人生的最好材质,于是人情味逐渐代替了神秘感,表现素材也迅速由意象、抽象转化为形象、具象,新的文化理念通俗地融入其中。时至今日,民俗吉祥成分依然是玉文化的主流。中国玉器经过一万多年的传承,民族的血液里已经融入玉的因子,这在时光嬗递中自然形成了“集体无意识”,这也是至今中国人都想拥有一块自己喜欢的玉,但说不出理由之所在的原因。
(摘编自王亚民《玉器、玉文化及民间藏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决定了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玉器才不再神秘。
B.西域文化中崇尚华美器物的审美倾向,使玉器在隋唐社会逐渐受到了冷落。
C.宋代从皇帝到文人,许多人酷爱艺术,因而形成了一股崇尚质朴与典雅的风气。
D.自唐代开始,玉器的表现素材迅速变得形象化,并且融入了新的文化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分析了唐宋玉器审美情趣方面的变化,也探究了引起变化的原因。
B.文章以物质基础的变化为起点,进而分析了唐宋时期玉器审美的具体变化。
C.文章把唐代玉器的世俗化意味和宋代追求艺术趣味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对比。
D.对于玉器审美的变化,文章先交代背景,又按阶段分析,最后进行了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玉期的结束、玉的民俗化时代的开启,都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有关。
B.一种艺术形式如果能得到官方的推动和倡导,就能达到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C.从玉器发展史来看,一种艺术走下神坛,走向民间,对艺术本身来说并非坏事。
D.中华玉器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与传承,唐宋只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时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北京正研究试点建设全市首条封闭式的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天通苑至中关村,起到保障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区的上班族往返上地、中关村的自行车骑行通勤需求。与厦门的自行车高速路主要满足休闲、观光不同,线路连接的是工作区与居住区,首先要满足的是通行“刚需”。
多年来,一些城市新规划道路没有慢行系统,或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公众所需,自行车道被占用等现象较为常见,骑车出行很不方便。但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自行车又重新进入公众生活,骑车出行逐渐变得普遍。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道路建设也日益重视慢行系統,新建道路多能确保自行丰的通行权。
“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自行车的城区间交通线路。这些专用通道两边虽然不是全封闭,但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因此不设红绿灯。该路段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以较快的速度在上面骑行。
自行车“高速路”对国人来说较为陌生。当前,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更多地偏向于机动车,使得城市道路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这往往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如果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提升出行效率,成本比自行车路要高很多。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自行车高速路相对来说要求都比较低,而且灵活,工程量比机动化快速路小很多。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但也有人对自行车高速路持谨慎态度,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就认为,对于道路条件巳经基本形成的主体城区,就不适宜大规模建设自行车快速路。不仅如此,也有一些上班族心存疑虑,家住天通苑附近的马女士说,通行的很多自行车可能是共享单车高速路修成之后,在早晚高峰使用期间,会不会面临调度上的难题?此外,电动自行车能不能上路?自行车“高速路”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拥堵路段?有专家表示,这其中的车辆调度、安全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功课。
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初衷或许只考虑了环保、治堵等因素,但它在客观上也助推了全民健身。有社会学者也表示“自行车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其缓解交通拥堵、利于环保的作用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这样的“自行车高遠公路”还会最大限度地延展体育功能。
(摘编自《民生周刊》(2017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北京建成的首条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大大满足了上班族的自行车骑行需求。
B.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行的城区之间的交通线路。
C.自行车高速路既可以满足通行的“刚需”,又可以满足休闲观光的需求。
D.多年来,城市中的自行车道普遍被占用,成为骑车出行很不方便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不属于修建自行车高速路原因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骑车出行普遍,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骑行者提供了方便。
B.自行车高速路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C.自行车高速路利于人们绿色出行,能最大限度延展体育功能,有助于全民健身。
D.自行车高速路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较快速地在上面骑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自行车高速路有着诸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城区、每条道路都适合修建。
B.城市道路既要注重机动车,还要注重慢行系统,两方面需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C.不设交叉路口,不设红绿灯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就能发挥积极效用。
D.仅仅依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成本较高不说还有可能收效甚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
“不平则鸣”一语的原意是什么呢?假如把“不平则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就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之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而且文中还说“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等等,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
韩愈此文是否有矛盾,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的狭隘理解。
我以为,“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常的状况,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不平则鸣”应是指自然、社会处于不寻常的状况之时,个体的“人生”一定会有所表现。
当人类社会处于变革动荡之时,总是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物。这可以是盛世,如唐虞的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也可以是乱世衰世,如“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可以“以道鸣”,如孟子、荀子;可以“以术鸣”,如杨朱、老子、韩、张仪、苏秦;也可以以诗文鸣,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杜甫。
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但不知道老天爷是让他“鸣国家之盛”呢,还是“使自鸣其不幸”,不过不管哪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孟郊的“善鸣”,所以劝他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为什么后来的读者理解“不平则鸣”往往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含义呢?这是因为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其诗多是贫寒之声,而韩愈对之也寄以深厚的同情。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动荡的时代为诗人提供创作的题材和动力,故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这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可以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中国古代的隆汉盛唐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就诗人创作而言,“穷而后工”固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达者只要不是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只要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完全可以写出好作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不平则鸣”通常被用来形容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
B.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关于“不平则鸣”的阐释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甚至矛盾的地方,宋代学者洪迈就曾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
C.“不平”的内涵很广泛,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总之,可以指各种异乎寻常的状况。
D.要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就不能将其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等理论简单划上等号,需要作进一步的辨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了“不平”的含义,才能够清楚地把握和理解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对于“不平则鸣”的态度和观点。
B.钱钟书先生对“不平”的解释,很有见地,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韩愈“不平则鸣”的原意。
C.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列举的唐虞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人物,可以见出“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
D.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而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韩愈对他非常同情,因此,韩愈的“不平则鸣”本来就偏于不幸、愤懑这方面的含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通过称赞孟郊的“善鸣”来劝其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并没有单纯强调孟郊人生的“不幸”。
B.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与将“不平则鸣”的理解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观点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C.动荡的时代,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同样的,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一定会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
D.达者如果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也难写出好的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外婆的围裙
①外婆所有的物件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围裙了。
②小时候的我个子不高,站着只能到她的腿部。每次与表弟打了架,我都会挂着泪珠跑去抱她的腰,一低头就埋进她的围裙里。我越哭越起劲,便将眼泪鼻涕连同童年都胡乱地揩在了上面。
③在我的记忆中,外婆的围裙和外婆形影不离,比幼时的我与外婆更加亲近。我因为个子小,每次抬头仰望她总觉得高不可攀,可是只要看到她的围裙,不管多远,不管多高,哪怕她满脸尘土,我也能准确无误地认出她来。
④外婆的围裙系在腰间,它该是藏青色的,或许还是灰黑色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唯独记得围裙的颜色与外婆满头的白发组成了一张鲜明的黑白照片。围裙是外婆由一件金丝绒的旧衣服改制而成的,时间久了,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但仍然有些厚,摸上去粗糙不堪,就像乱石铺就的小路,远不如现在的围裙那样精致秀美。围裙上凸起很多褶皱,像外婆微微佝偻的背脊,承载了太多的柴米油盐、世事烟火。我尤其喜欢围裙上的气味,那浓郁的米饭味和葱油味经久在围裙里隐藏着,厚重的油腻和尘烟都交织在围裙的纹理里。抖一抖围裙,便有岁月的碎末翻落下来。
⑤外婆是用围裙擦手的,她虽然也有手帕,可每次淘米下锅后,她总会习惯性地伸手在围裙上揩两下,她手背上的皮肤皱得像树皮,但我却觉得很美,那像极了她围裙上一条条的褶皱,又像是山间不经意流出的小溪,蜿蜒清澈。她坐在灶台处生火,幽暗的小角落里,有微弱的火光落在围裙上,忽明忽暗,犹如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着外婆日渐苍老的脸。
⑥冬日的清晨,天光初晓,外婆就起床劳作。幼时的我总是贪睡,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只看到昏黄的灯光下,外婆在低头系她的围裙,然后一转身又沉沉睡去。待到八点钟左右的光景,外婆会端着早饭,迈着蹒跚的脚步爬上楼梯。我即便是在梦里,听到她的脚步声也会醒来。早饭其实很单调,有时是稀饭,有时是菜泡饭。我最爱吃的是馄饨,但因家境清贫,很久才能吃上一顿,我对馄饨的渴望,丝毫不低于对过年的期望。许是因为童年的欲望,以至于现在我看到馄饨还是会垂涎欲滴。外婆总是会攒一段时间的钱去菜市场买馄饨,装在自家的饭碗里,再用围裙一圈圈仔细地包好,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拿到熟睡的我的面前。她将馄饨包缓缓打开,扑面而来的围裙熟悉的气息和馄饨的香味,将我所有的惺忪都湮灭干净。她将围裙颤颤地垫在馄饨碗下,然后立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偶尔跟我说上一两句话。等我吃完饭之后,她帮我掖好被角,一边系围裙一边说:“我下去吃饭了,外面很冷,你再睡一会吧。”而我也是到了许多年之后才知道,原来外婆跟我一样喜欢吃馄饨,她每次拿着我吃完了的馄饨碗下楼时,总会偷偷地喝光那仅浮着几粒葱花的馄饨汤。
⑦外婆还用围裙给我擦过眼泪,围裙边轻轻揩过我的脸,就如同一卷上好的人间烟火图在我面前缓缓打开,我仿佛看到了外婆的青葱岁月。她也曾娇俏如花、娇羞不胜,是老台门里最明艳的小媳妇,那时的她一定还没有围裙。她将自己一生里最美的时光都放进了这座老台门里,炖在漫长的日光下。苍老的人世,慢慢熬成了汁,最终逼出一道道暮景残光浇洒在她的围裙上。所以她病发得那样突然,甚至都来不及吃药治疗便撒手人寰。我想她必是早已受够了这似水流年的荼毒,在离去之前任性了一把。而陪着她一同消失的还有那条灰不溜秋、不起眼的贴身围裙。
⑧在她离世之后,我曾去找过她的围裙,翻遍角落,却寻不见踪迹。
⑨我立在她住过的房间里,忽然想起幼年她带我去看戏文,看的正好是《红楼梦》中“问紫鹃”选段。那宝玉在黛玉的灵堂上不停地询问着关于黛玉的一切,问及鹦哥时,紫鹃这样答:那鹦哥叫着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年幼的我,曾经问外婆鹦哥到底去哪里了。
⑩外婆并未回答我,她坐在台门里的小椅子上,眼睛望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她的围裙妥帖安静地附在她的腰上。
我低下头,却看见从围裙里慢慢升起一轮明月,照亮了我的小半生。
(有删改)
文章为什么要以“外婆的围裙”为标题?请简要分析。